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明治维新(精)
ISBN:9787542684189
作者:作者:(英)亨利·戴尔|责编:钱震华|译者:唐双捷
定价:¥98.0
出版社:上海三联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54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英文版序言
第一章  工部大学校与我
  工部大学校/创建工作/课程设置/告别日本/
  办学成果/在欧陆与不列颠的观察/日本的社会问
  题/
第二章  封建制度的衰败
  古代与中世的日本历史/天皇始终乃权能与荣誉之源/
  国家的阶级序列/德川幕府没落之要因/早期的日
  本对外关系/杰出的教育家们/外国人抵日/
  大政奉还与幕藩政治的衰败/成为领袖的年轻人/
  与各国的外交冲突/朝廷对外态度的变化/封建制
  度的衰败/
第三章  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对日本人的误解/建设强大日本的必要性/东方思
  想与西方思想/日本人精神世界的组成要素/糅合
  而成的思想/切腹与仇讨/为国尽忠总为先/
  与武士道对立的商业道德/日本人的智识特征/东
  方人与西方思想/欧洲人的行动结果/我与日本学
  生打交道的经历/对日本人缺乏独创性的指责/被
  近期历史证伪的一些事情/明治维新的精神/
第四章过渡时期
  克服维新后的难题/担当维新之大任者/太政官之
  纠纷与集议院之失败/对待外国人的态度/进步之
  路/遍历欧美之岩仓使节团/骚乱的征兆/对
  朝关系/日本与俄罗斯/库页岛与千岛群岛的交
  换/几个内政问题的终局/琉球与台湾/西南战
  争/代议制与欧化路线/朝鲜纷争/甲午战
  争/《马关条约》与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内外政策
  所造成的影响/日英同盟的意义/
第五章  国民教育
  封建时代之日本教育/西学教育之发端/学制之
  颁布与公立教育之确立/初等教育/中等教
  育/教师之培养/高等学校/大学教育/
  专业技术教育/艺术/音乐教育/专门/特殊学
  校/教育统计概要/各种团体组织/私立教
  育机构/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教育成果/
第六章  陆军与海军
  国家演化与陆海军的再编/扩充军备之目的/日
  陆军与新式军队之引入/陆军构成/近代化海军
  创设/东京海军操练所开设/海外作战/甲
  午战争之后续影响/日本海军现状/海军士官培
  养/义和团事件中的日军表现与外界评价/左右
  远东局势之日本陆海军/
第七章  交通与通信
  改善交通与通信之必要性/封建制度下的日本交通/
  改善交通的相关举措/道路的修缮与建设/建设
  铁路的高涨热情/日本铁路建设简史/铁路的运
  用与投资收益/铁路法规的制定/修缮河道/
  衰退的海运/近代日本商船队的创设与发展/灯
  塔的修建/电报的普及与电话的引入/邮政事业
  的发展/
第八章  产业发展
  西方产业的引入/日本传统产业的现状/传统产
  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环境的变化/木材需求与供
  给政策/日本林业的近代化/矿业和冶金/
  土木工学与机械工学/造币局的开设与新货币的铸
  造/造船业与海运业的发展/海运业与造船业的奖
  励/棉纺织业的急速发展/历史悠久的养蚕制丝
  业/印刷业与新闻出版业的兴盛/化学工业与杂货
  工业/建筑业/官营工场/制造业群
  像/劳动时间与工资/产业教育的充实/各
  种类型的技术团体/日本人独创的特许制/产业
  博览会/产业法规的制定/行业团体与劳动组合日
  趋成形/被疏远的外国雇员/日本产业法规与外国
  人地位/日本人的通商与产业野心/
第九章  传统工艺与艺术产业
  日本艺术的价值/封建时代的日本艺术/日本艺
  术的特质/欧美影响下的日本艺术/西方艺术学
  校的开设与日本传统艺术/对西方艺术的批判/
  理想的复活/亚洲人的生活与理想/东洋的理
  想/艺术与经济条件/日本艺术的现状/与
  印度艺术之比较/日本工业艺术的未来/
第十章  商业与贸易
  封建时代的日本贸易/新形势的影响/对外贸易
  的发展/日本主要贸易国或地区的变化/日本贸
  易赤字的缩小/主要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商业与
  贸易的振兴之策/同业组合与产业组合/修改关
  税之举措/日本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商业道德/在
  日外国商人之地位/
第十一章  粮食供给与农水产业
  人口与粮食供给/封建时代的日本农业/维新后
  的粮食不足/改善农业之举/茶叶的栽种/
  砂糖、酒、啤酒、烟草/土地之上的投资与劳动力/
  政府的农业振兴之策/农业立法/鲜鱼与海
  产/政府的水产业振兴之策/扩大粮食进口/
第十二章  殖民政策与移民
  人口压力/北海道开拓使的设置/屯田兵制
  度/北海道农水产业之改善/北海道铁路网、矿业
  及其他/移民北海道的人口/日据时期的台
  湾/在台湾地区的日本人/台湾总督府的殖民行
  政/台湾交通、通信网的建设/台湾物产与对外贸
  易/日本移民台湾地区的整体影响/移民朝鲜与
  中国/移民其他国家的情况/
第十三章  立宪政体的确立
  《五条御誓文》的意义/稳定的专制政治/代议政
  体的两度尝试/迈向代议政体/自由民权运动与
  政府弹压/国会开设诏书发布/推动立法与行政
  改革/华族制度/伊藤博文主导下的保守宪
  法/宪法运行中的困难/议会政治中的个人要
  素/完善立法/
第十四章  行政体组织的调整
  王政复古后的行政问题/新的中央政府组织、太政官
  制/太政官职制的再度改革/内阁的职能/
  枢密院与其他咨询机关、行政机关/神道国教化政策的
  挫折/司法的进步与完善/官员的身份/废
  藩置县与地方自治
第十五章  财政与金融改革
  维新伊始的财政状况/封建时代的税制/新政府
  面临的财政问题/纸币整顿与金本位/调整地
  租/其他税收来源/尚可接受的租税负担/
  优先利用国债/地方税制确立/整顿银行制
  度/当前之财政金融状况/
第十六章修改条约与对外关系
  日本人的夙愿/不平等条约的起源/更为片面的
  新条约/再度否定关税自主权的改税约书/不平
  等条约所挑起的国民情绪/领事裁判权诸事/有
  关治外法权的讨论/布林克利上校的观点/修改
  条约的尝试/巴夏礼公使的观点/修改条约的预
  备谈判/重启谈判/日本人的目标/迈向终
  局/日英缔结新条约/实施改订条约之诏书/
  日英缔结同盟协约/关于修改条约的评论/新条
  约赋予外国人的权利/国际商业关系/日本的地
  缘优势/与外国的产业竞争/日本产业在远东的
  影响力/日本产业对欧美的影响力/
第十七章  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
  推动日本变革的爱国情感/经济动因/成为“东
  方的大不列颠”的雄心/日本的外交活动/日本
  外交政策的考量/外界对于日本外交的看法/中
  国人的外交观念与理想/日本的在华影响,/基
  于朝鲜半岛的日俄对立/日本的立场/俄国的立
  场/不断扩张的俄国领土/左右日本外交政策的
  动机/
第十八章社会影响与生活变化
  推动日本变革的爱国情感/封建制度下的日本人的生活
  /近代日本的情况/富裕阶级的生活/平民
  的生活/农民与劳动者的经济状况/家庭生活与
  女性地位/女工与童工/国民健康的改善/
  与外国人的交往/劳动问题与社会问题/
第十九章未来展望
  国民理想与经济状态/东方的人生观/亚洲的任
  务/日本将来的财政金融政策/制造业诸问
  题/外交政策的影响/外交政策诸问题的最终解决
  之法/日本立宪政体的未来/日本在亚洲/
  “黄祸论”之虚与实/资本联合的未来影响/本
  道德的未来/本宗教的未来/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的爆发
  历史研究之方法/本之历史创造/日俄战争爆
  发/对俄宣战诏敕/战争之正当性/前线战
  事/日军之表现/战时之日本/俄国连败之
  原因/日本连胜之秘密/大不列颠应效法之
  处/对于世界各国之启示/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二章封建制度的衰败
    近年来,虽然围绕日本所开展的研究与报道层出不穷,但是欧美人似乎始终都有这样一种刻板印象,仿佛是明治天皇大笔一挥终结了日本约七百年的封建制度,而这场剧变的动力则源自于踏上这片“日出之国”土地的西方人。虽然这种观点不乏其合理性,但还远称不上是正确。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这场发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巨大变革的背后动因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场巨变给日本经济社会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为此就有必要对封建制度下的“旧日本”(old Japan)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不过,限于篇幅,在此我只能对那些决定性因素作简要分析。古代与中世的日本历史
    我们无须从日本的起源开始细细讲起,基于本书的写作目标,我们只需把握以下这一核心内容:从神话中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Jimmu Tenno,约公元前660年即位)开始,无论如何改朝换代,天皇(Mikado)始终都是日本法律意义上的唯一君主。不过根据最新研究,日本史上的首个可信记年为公元461年。不过与此同时,各个时期的日本史料又都表明,尽管历代天皇对于整个国家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但是落后的交通与通信手段却极大限制了其对各地(藩国)的实际掌控力度。这也就在事实上给予了各地领主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这种权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地(藩国)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的社会环境。当然,这与领主的个人品性也不无关系。但是很显然,这种地方割据的局面确实为封建制度的萌发提供了土壤,经年累月,随着这种制度日趋成熟,领主们各怀心思,逐步实现了实际意义上的独立。不过,后来技术人员的工作缩短了地域距离,连接了各个藩国,更从经济目的出发推动着整个日本逐渐融为一体。在后文中,我们也将见证(技术人员的)这项工作在日本国家演化过程中,尤其是加速封建制度衰败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7世纪末,世袭权臣(头衔多为“摄政”“关白”。——译者注)的藤原氏。家族开始侵蚀天皇的权力。从那时直到明治维新前夜,历代日本天皇可谓统而不治。6—7世纪,举国皈依佛教是日本史上的大事件。经过此前两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中华文明逐渐在日本扎下了根,随着大唐僧侣东渡扶桑,日本更是开始大规模引入隋唐的各项制度与官僚机构。。从那以后,科学(虽然还只是皮毛)随之萌发,书籍得以写就,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华文明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举国信教,不少天皇都选择了在晚年礼佛诵经甚至是退位出家,这直接导致了中世纪天皇权能(power)的式微。
    670一1050年,日本朝政完全被藤原氏所把持,其家族成员更是垄断了朝中要职。藤原氏的大权独揽最终彻底点燃了朝野上下的愤恨,内战由此爆发。随后,藤原氏家族逐渐衰落,最终难复往昔之权势。在此期间,有一位名叫源赖朝(MINAMOTO Yoritomo)的武士成功上位。他以支持天皇为由,将之前的世袭家族(平氏)逐出了朝堂,进而壮大了源氏一族。但是,源赖朝非但没有还政天皇,反而自己坐上了封建家族首领的位子,并获封“征夷大将军,以至于明治维新伊始,德川幕府的支持者们(即“佐幕派”。——译者注)仍然以此说事,认为那些雄藩(主要是萨摩和长州)所谓的“尊王攘夷”并非出于对天皇的忠诚,而是发自对幕府将军的嫉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的西方人会认为日本存在两个君主:一个是执掌宗教神权的天皇,另一个是握有世俗政权的将军。不过,这种观点可谓谬之千里。虽然将军可以借助其军事统帅的身份最大程度地掌握国家政事,但天皇始终都是一切权能与荣誉(honor)的源泉。
    但是,各地封建藩主的不满可谓此起彼伏,因为他们深知将军才是真正的一国之主。后来,随着幕府的独断专权演变为压迫统治,内战便总是循环上演。幕府将军的家族内部也时有变故,将军之位多次易主,因为总免不了渴望夺权的强力武将及其宗族想要取而代之。如此这般,代际交替,权力流转。最终,取代丰臣家的德川家于1603年正式掌权,统治日本直至1868年的明治维新。P17-19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