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挽救危亡,昭示黄埔军校为民族复兴而生的耿耿初衷
二、特色教育,奠定黄埔师生为民族复兴而战的根基底气
三、矢志奋斗,凝成黄埔师生为民族复兴而为的史诗篇章
四、黄埔精神,赋予黄埔人共铸民族复兴伟业的不竭动力
第一章 向时而生担大义
一、缘起:后辛亥时代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到黄埔去:黄埔军校师生
三、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
四、黄埔军校的军政教育
第二章 铲除军阀求统一
一、黄埔师生从东征到北伐的赫赫战功
二、黄埔军校早期的各地分校
三、国共两党黄埔师生的党争
四、大革命时期的黄埔精神
第三章 同室操戈起纷争
一、十年内战时期的黄埔军校
二、国共十年内战,黄埔师生对决
三、黄埔师生选择不同,命运不同
第四章 共御外侮卫独立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埔军校
二、抗战中坚力量
三、黄埔师生每役必有壮烈牺牲
第五章 分道扬镳大抉择
一、国共决战时期的黄埔军校
二、争取和平,进步黄埔师生担当重任
三、全面内战国共阵营中的黄埔师生
四、国共黄埔师生再度对决
五、隐蔽战线的中共黄埔人
六、毅举义旗,走向光明的国民党军黄埔师生
七、投诚、被俘、阵亡的国民党军黄埔高级将领
第六章 投身建设新中国
一、领导和推动华南与西南地区解放
二、起义、投诚和被俘人员的改造与新生
三、领导剿匪平叛斗争
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五、奋斗在建设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
第七章 共筑统一复兴梦
一、集结队伍再出发
二、力促两岸关系发展
三、挺立反“独”促统潮头
四、共圆复兴中国梦
结语
附录一:黄埔军校大事记
附录二:黄埔军校本校各期概览表
附录三:黄埔军校分校概览表
后记
国共合作掀起革命高潮,黄埔立校培育时代英豪。
1924年6月,诞生于广州珠江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大黄埔师生投身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致力民族独立与振兴的斗争,其中许多优秀的黄埔师生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砥砺一代代黄埔人秉承初衷、践行使命,为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值此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之际,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著《百年黄埔》,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大主题,呈现黄埔军校、优秀黄埔人百年来的作为与贡献,缅怀黄埔先烈的历史功绩,强化“天下黄埔是一家”的情缘理念,彰显“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激励海内外广大黄埔组织、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进一步发扬历史主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这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推进统一进程和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贯彻史论结合原则,注重客观性、导向性、权威性,力求强化学术支撑,体现严谨性和可读性,紧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系统总结黄埔百年历程,深入挖掘运用黄埔文献资料,充分吸纳黄埔研究优秀成果,讲好黄埔军校和黄埔人的故事,呈现其在挽救民族危亡、投身建设事业、促进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奋斗与奉献,激发矢志不渝奋进新征程的动能。全书以时间为经、史实为纬,篇章内容梗概如下:
第一章——向时而生担大义。阐明了黄埔军校的缘起和创建历程,分析其历史背景、孙中山先生对革命道路的思考与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与共产国际的推动和援助,以及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从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给予的鼎力支持和切实帮助,揭示应运而生的历史经纬和肩负大义的宗旨使命。概述了黄埔军校建立之初的机构、设置、师资、学生等状况,展现军校的教学与训练,突出军事教育、政治教育并重而不同于一切旧式军校的办学特点,彰显政治教育尤其精神教育的重大影响以及共产党人在其中的特殊作用和突出贡献。反映了以校建军的探索和经验,从校军到党军到国民革命军,在军校、军队中实行党领导军队和军队政治工作制度,加强军队的政治领导,推动和保持军校、军队革命化的开创性和示范性意义。
第二章——铲除军阀求统一。阐述了黄埔师生初试锋芒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首次东征、平定刘杨叛乱、二次东征、回师南征中的卓异表现,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实现两广统一发挥的重大作用;凸显了“黄埔军”作为先锋和骨干在两次北伐中英勇善战和屡建奇功,为结束军阀割据、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反映了黄埔军校较早的几所分校的机构、招生、教学、训练等办学情况和分校概貌,其中有的颇具特色,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人才;回溯了发端于黄埔军校内部军人团体间政党和主义之争,国民党右派“清党”“分共”以至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历史逆流;阐释了黄埔军校创建时初步确立、伴随着国共两党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合作实践而逐步形成的黄埔精神。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