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时代的呼唤
1.2 辩证与融合
1.3 产业链和供应链
1.4 全生命周期与系统工程
1.5 “城市矿产”,扬起风帆
1.6 资源永续,循环无限
第2章 看物质,议循环
2.1 物料流程与形态变化
2.1.1 单一形态的循环利用
2.1.2 变化形态的循环利用
2.1.3 功能性的循环利用
2.1.4 资源与能源的转换利用
2.1.5 多品种资源循环利用
2.2 法理角度看循环
2.2.1 定义
2.2.2 所存在的问题
2.2.3 对法律法规的建议
2.3 资源循环的社会意义
2.3.1 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
2.3.2 树立新型资源观
2.3.3 续写人类文明
2.3.4 促进可持续发展
2.4 资源循环的经济意义
2.4.1 资源环境经济学
2.4.2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2.4.3 新时期,新思考
参考文献
第3章 资源循环体系
3.1 产业链
3.1.1 一般概念
3.1.2 广义与狭义的产业链
3.1.3 产业链的延伸与扩展
3.2 线性产业结构
3.3 开环与闭环产业模式
3.3.1 开环与闭环
3.3.2 反馈
3.3.3 开环的产业模式
3.3.4 闭环的产业模式
3.4 资源循环体系理念
3.4.1 基本理念
3.4.2 一般结构
3.5 跨领域生产要素组合
3.5.1 生产要素
3.5.2 生产要素的跨领域融合
3.5.3 生产要素新型组合
3.6 资源循环体系的特点
3.6.1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要素组合
3.6.2 短流程的闭环体系
3.6.3 节能减排
3.6.4 与新品生产相结合
3.6.5 变废为宝
3.6.6 环境治理
3.7 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
3.7.1 创建流程
3.7.2 体系模型的数学表达
3.8 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3.8.1 从生产函数看科技进步
3.8.2 多学科多要素研究
3.8.3 处理好科学技术和产业化的关系
3.8.4 产学研协作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产业融合与资源循环体系建设
4.1 产业融合
4.1.1 发展过程
4.1.2 一般定义
4.1.3 类型
4.1.4 特征
4.1.5 典型实例
4.2 产业融合在资源循环体系中的作用
4.2.1 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产业融合
4.2.2 打通产品和废弃物之间的隔阂
4.2.3 促进新型组织形式和市场模式产生
4.2.4 互联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
4.3 资源循环体系对于产业融合的几点创新
4.3.1 产业融合在实体工业的实践
4.3.2 从物质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融合
4.3.3 从产业融合到要素融合
4.3.4 产业融合促进多元化经营
4.4 产业融合与资源循环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5章 绿色与弹性供应链
5.1 现代物流
5.1.1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5.1.2 现代物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5.2 供应链
5.2.1 概念
5.2.2 绿色供应链
5.2.3 弹性供应链
5.2.4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5.3 资源循环体系对绿色弹性供应链的促进和发展
5.3.1 与大资源战略相连接
5.3.2 减容限量,优化运输
5.3.3 缩减产业环节,减少内外物流成本
5.3.4 资源循环多样化,促进立体供应链
5.3.5 EPR理念构筑绿色弹性供应体系
5.3.6 标本兼治,成就绿色物流
参考文献
第6章 环境保护与化废为利
6.1 生态环境的保障
6.1.1 放错的资源重新归位
6.1.2 向污染要效益
6.2 再生资源的新定位
6.2.1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6.2.2 对工业经济的稳定作用
6.2.3 农业废物资源化应用
6.2.4 新的经济增长点
6.2.5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2.6 向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目标进发
6.3 要素组合很重要
6.4 协同发展原则
6.4.1 协同防治环境污染
6.4.2 协同配套设施
6.4.3 协同高效管理
6.4.4 协同区域规划
第7章 全系列铜金属资源循环体系
7.1 项目背景
7.1.1 铜的低吟
7.1.2 有色之都再崛起
7.1.3 共熔共生的闭环产业链
7.2 总体框架设计
7.2.1 原料来源
7.2.2 基本概念
7.2.3 产业链特点
7.3 工程实例
7.3.1 产业链流程图
7.3.2 “城市矿产铜”的拆解与处理
7.3.3 技术创新点
7.3.4 产业前景
7.4 设计和实施的体会
7.4.1 放宽眼界,跨界创新
7.4.2 原生与再生资源结合,协同并进
7.4.3 清洁生产,提高效能
7.4.4 规模运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章 铅酸蓄电池闭路循环产业链
8.1 建设的必要性
8.2 产业存在的问题
8.2.1 回收环节不畅
8.2.2 工艺水平低下
8.2.3 环境污染严重
8.2.4 难以适应严格的环保要求
8.2.5 利用率不高
8.3 传统开环产业结构现状和不足
8.4 闭路循环的新型产业链
8.4.1 基本理念
8.4.2 主体流程
8.4.3 关键工艺技术
8.4.4 环保与节能减排措施
8.4.5 新技术应用
8.4.6 简化物流与服务
8.5 工程实例
8.5.1 基本流程
8.5.2 关键工艺设备
8.5.3 概要数据
8.5.4 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第9章 基于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
9.1 生物质能源利用
9.1.1 生物质
9.1.2 沼气
9.1.3 生物质成型燃料
9.2 秸秆利用现状
9.2.1 政策面向好
9.2.2 焚烧秸秆使雾霾严重
9.2.3 农民为什么烧秸秆
9.2.4 企业的难处
9.3 规模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9.3.1 规模化才能产业化
9.3.2 待解决的问题
9.4 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9.4.1 光合竹
9.4.2 生物质能源循环产业框架
9.4.3 秸秆回收与光合竹种植
9.4.4 政府支持和补贴政策
9.5 生物燃气
9.5.1 政策支持和产业推进
9.5.2 构建可持续原料体系
9.5.3 保障生物质稳产高产
9.5.4 沼气系统
9.6 热电联产
9.6.1 转化技术
9.6.2 联合机组
9.6.3 清洁供热
9.6.4 前景向好
参考文献
第10章 “双碳”目标下的汽车循环多元化产业体系
10.1 产业特点
10.1.1 汽车保有量巨大
10.1.2 报废量快速增长
10.1.3 回收情况尚不乐观
10.1.4 技术落后,产业亟待升级
10.1.5 需要政策支持
10.1.6 要把材料应用做好
10.1.7 再利用和再制造势在必行
10.2 “双碳”目标与汽车循环产业
10.2.1 充分认识“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
10.2.2 汽车碳排放分析及应对措施
10.3 汽车拆解工艺理论和工程要点
10.3.1 逆生产过程
10.3.2 制式与非制式
10.3.3 工艺瓶颈
10.3.4 主体工艺思想和拆解模式
10.3.5 拆解模式分析比对
10.3.6 拆解布局
10.3.7 工程设计若干要点
10.4 多元化产业体系
10.4.1 多元化产业要素的构建
10.4.2 建立多元化产业框架
10.4.3 相关因素的考虑
10.4.4 多领域的子系统
10.5 工程案例
10.5.1 项目意义
10.5.2 拟建规模
10.5.3 产业流程与分期任务安排
10.5.4 设备配置原则
10.6 需要注意的理论与技术要点
10.6.1 物料分析
10.6.2 明确主业
10.6.3 大回收概念
10.6.4 结合国情
10.6.5 多元意识
参考文献
第11章 基于乡镇环境综合治理的水资源循环产业链
11.1 乡镇污水处理特点
11.1.1 现状
11.1.2 特点
11.1.3 面临的问题
11.1.4 PPP模式
11.2 乡镇污水处理工艺简述
11.2.1 A2O工艺
11.2.2 MBR工艺
11.2.3 MBBR工艺
11.3 乡镇综合治理水资源循环产业链
11.3.1 需要解决的问题
11.3.2 建立产业链框架
11.4 要点分析
11.4.1 以人为本,保护生态
11.4.2 抓住要素,有机衔接
11.4.3 因地制宜,开展整治
参考文献
第12章 互联网+资源循环体系
12.1 资源循环需要互联网平台
12.1.1 社会需求是市场的源泉
12.1.2 互联网+资源循环
12.1.3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12.1.4 数据化的资源循环
12.2 互联网+资源循环产业框架
12.2.1 指导思想
12.2.2 产业框架
12.2.3 产业链资源
12.3 应用范例
12.3.1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平台
12.3.2 汽车再利用和再制造件网络交易平台
12.4 发展趋势
12.4.1 在信息高速路上奔跑
12.4.2 搞好物质流和信息流融合
12.4.3 发挥信息跟踪和管理功能
参考文献
第13章 循环产业园区建设及案例分析
13.1 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13.1.1 文明发展的需要
13.1.2 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3.1.3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1.4 “无废城市”建设的需要
13.2 园区建设的若干要点
13.2.1 建设宗旨
13.2.2 建设内容
13.2.3 环保与生态
13.2.4 产业体系建设
13.2.5 促进地区发展
13.3 园区的资源循环属性
13.3.1 “建线补链”
13.3.2 闭环经济模式
13.3.3 互补配套
13.3.4 上下游延伸
13.3.5 循环利用特性鲜明
13.4 园区建设案例分析
13.4.1 园区概要
13.4.2 规划重点
13.4.3 产业目标
13.4.4 节能低碳
13.4.5 招商引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