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匠人坊(小说技法十二讲)(精)
ISBN:9787551170215
作者:作者:李浩|责编:李倩迪
定价:¥58.0
出版社:花山文艺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408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讲 故事设计
第二讲 结构设计
第三讲 开头设计
第四讲 细节设计
第五讲 高潮设计
第六讲 角度设计
第七讲 情节设计
第八讲 对话设计
第九讲 景物设计
第十讲 人物设计
第十一讲 深度设计
第十二讲 结尾设计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讲 故事设计
    在开始谈论“故事”之前,我想先占用一点儿篇幅来谈一谈“设计”。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优秀的(包括全部的经典)小说都是设计出来的,而越是在外表上看起来“天衣无缝”的、水到渠成的小说,越可能在设计上用功尤深,只是作者会同时致力于掩盖起设计痕迹,仿若并不着力……“天然”或“浑然天成”是大多数作家致力达成的效果,但这一努力并不能否认设计的存在而是强调了它的存在,因为它是经历不断的揣摩、掂对和精巧设计才能达到的——我将用至少十几篇谈论“设计”的文字来完成这一看法的佐证。
    我想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对于小说创作者而言,小说的设计功课往往既有“连贯性”特点又有“唯适性”特点,而“唯适性”特点又可能使我们的阅读者看不到“连贯性”——所谓连贯性,就是指我们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会因为这个连续不断而获得精进,甚至能达到“胸有成竹”,写到某些点的时候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有效完成,而它几乎可以和反复的掂量之后的写作相媲美;而所谓唯适性,是指在面对一篇新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无论是细节的、情节的还是叙述方式的设计,开头和结尾的设计,都需要尽量地避开前人的方案和自己之前使用过的方案,它需要新颖、独特,需要你为了“这一个故事”而重新设计,这个设计必须苛刻到“符合”小说给定的所有前提条件,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而且还要是“只用一次”,在下一篇即使遇到相同环节的时候也不能再用。弗兰兹·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让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那在《城堡》或《煤桶骑士》等小说中就不好让谁再变一次甲虫,而伊斯梅尔·卡达莱、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尽管作家之间可能有共通的意趣和认知,却也不会轻易地再让哪一个人变成甲虫了。
    “深刻的思想不过是一腔废话,而风格和结构才是小说的精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断语中不乏片面,但我们或许不应因此舍弃它本有的深刻:它强调了艺术性的重要,强调了在文学中我们的艺术苛刻,它甚至部分地“大过了思想”。或许这一断语部分地也是事实,当我们在阅读中甚至是阅读之前就已大致知道了歌德的思想、鲁迅的思想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无论是在对他之前作品的阅读,还是文学史的阅读中),可我们为什么还会对即将展开的“这一本”兴致勃勃,甚至愿意再次阅读,再再次阅读?吸引我们的,肯定不只是小说呈现的深刻思想,而且是风格和结构这种“艺术性”的呈现。它们的存在,在我看来,大抵是设计出来的。优秀的作家会让它们与自己的心性更匹配,更有个人面貌。
    小说的设计规律也是大抵可寻的——这个大抵可寻,是基于前人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积累得到的,也基于人类不断被培育的审美习惯和接受习惯。也正是因此,我认为好的作家一定是一个好的心理学家,他“知道”故事中的人物应如何思、如何想,遇到某类问题的时候将会如何行事,更“知道”他面对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他所进行的“暗博弈”,“知道”他们的需求和如何收放需求,如何让他们在虚构的故事中获得沉浸和情绪释放……我谈小说的设计规律大抵可寻,其实还包含另外一点,就是“规律”的流变性,它总是不断地遭遇“打破”和“重新打破”,它的规律性绝不像物理、数学和化学那样坚固。
    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