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定位
1.2 目标贡献
1.3 本书结构
第2章 哲学背景综述
2.1 西方哲学范式
2.1.1 西方哲学背景
2.1.2 社会学的三大支柱
2.1.3 西方哲学范式比较
2.2 东方哲学范式
2.2.1 东方哲学背景
2.2.2 中国主要哲学家
2.2.3 东方哲学范式比较
2.3 哲学范式的个人偏好
2.3.1 本体论偏好
2.3.2 认识论偏好
2.3.3 文化立场偏好
2.4 小结
第3章 方法论背景综述
3.1 社会现象理论化进程
3.1.1 西方的社会现象理论化进程
3.1.2 东方的社会现象理论化进程
3.2 实质扎根理论方法论
3.2.1 扎根理论方法论在商业研究中的背景
3.2.2 实质扎根理论方法论路径
3.3 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
3.3.1 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中的韦伯(新康德)流派
3.3.2 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路径
3.4 扎根理论方法论的文献使用
3.4.1 扎根理论方法论中的文献讨论
3.4.2 理想类型在社会研究中的使用
3.5 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社会现象理论化进程设计
4.1.1 韦伯(新康德)思想框架的设计
4.1.2 社会现实、社会现象理论化进程与社会现象理论化进程的设计
4.1.3 社会知识建构模型的设计
4.2 实质扎根理论方法论设计
4.2.1 Lehmann和Femandez的实质扎根理论方法论设计
4.2.2 “我”的实质扎根理论方法创新
4.2.3 纳入实质扎根理论方法论的数据收集方法
4.3 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设计
4.3.1 4种三角测定和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设计
4.3.2 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设计的演变
4.3.3 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设计
4.3.4 现有形式扎根理论方法论与韦伯(新康德)流派的系统比较
4.4 在扎根理论方法设计中的文献使用
4.4.1 静止锋效应设计
4.4.2 静止锋效应模型中的理想类型
4.4.3 静止锋效应中的文献数据图书馆
4.4.4 静止锋效应中的田野笔记库
4.4.5 静止锋效应的研讨会
4.5 小结
第5章 数据收集与分析
5.1 数据收集
5.1.1 数据收集:经验田野数据库
5.1.2 数据收集:文献数据库中的历史编纂法
5.1.3 数据收集:田野笔记库
5.1.4 数据收集:研讨会
5.2 数据整理与分析
5.2.1 社会现象理论化进程四阶层次模型的准备工作
5.2.2 正式理论化的数据准备:景德镇07/08
5.2.3 形式理论化的数据准备:景德镇14/15和历史编纂法
5.2.4 形式扎根理论方法准备
5.2.5 数据分析:景德镇14/15的实质(点)理论化
5.2.6 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团形式化(线)理论
5.3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研究结果
6.1.1 景德镇14/15的实质(点)理论
6.1.2 古代景德镇陶瓷集群的形式(线)理论
6.1.3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的形式(线)理论(当代)
6.1.4 景德镇陶瓷集群的形式(线)理论(普遍性)
6.1.5 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分析中浮现的理论总结
6.2 讨论
6.2.1 理论与文献的空间维度比较
6.2.2 理论与文献中的人维度比较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总结与贡献
7.1.1 哲学维度
7.1.2 方法论维度
7.1.3 理论维度
7.2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7.2.1 哲学维度
7.2.2 方法论维度
7.2.3 理论维度
7.3 个人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