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湖南出版五先生(精)
ISBN:9787513945103
作者:编者:张子云|责编:谢爱友//彭现//唐睿
定价:¥79.0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版次:第1版
印次:第2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283页
商品详情
目录

锺叔河  万卷纵观当具眼
执笔人——谢琰
朱正  心中自有本业
执笔人——余孟孟
唐俊荣  为书业的一生
执笔人——杨志平 杨鸿燕
唐浩明  大编辑的修炼与境界
执笔人——余孟孟
蔡皋  问津桃花源
执笔人——郑艳

精彩页/试读片段

    那个举着火把跑在前头的人
    1931年11月19日,农历十月初十,锺叔河出生于长沙一个退休教师之家,父亲的老家在平江西乡神鼎山。关于平江,他还记得母亲教过自己一首童谣:“平江出人了不得,余蛮子带兵打外国。李次青,张岳龄,七篇文字锺昌勤……”母亲说:“平江出人,做文章的有锺昌勤,你也姓锺,要争气啊!”
    锺叔河出生时,父亲锺昌言已经快60岁。锺昌言曾应科举考试成为一名佾生,俗称“半个秀才”。旋即改从新学,考入梁启超主讲的时务学堂,是第二班的外课(走读)生。锺叔河的记忆中,父亲很少陪伴他,只是一位好脾气的老先生。但他能感觉到父亲是很喜欢他的。
    锺叔河说:“父亲最大的好处是允许我乱看书,不干涉我看什么书,这是我很感激他的一件事情。”他还记得,父亲曾写信教他:“人不可不立志。我碌碌无为,比同学少年,武如蔡艮寅(锷),文如范源濂,做学问如杨树达,搞政法如章士钊,都不啻云泥。此固由于资质有差别,境遇有不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不发愤。汝当以我为戒,立志做一门学问。即使只做出点点成绩,也比耍嘴皮子、扎花架子有意义,庶不致庸庸碌碌虚度一生。”
    母亲喻淑贤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比父亲小了20多岁,出身农家,没有读过书。这在同父亲住长沙时不是问题,但在平江老家,个个门当户对、年纪比她还大的侄媳妇就看不起她了。母亲心有委屈,总是一脸严肃,对他管教极严。锺叔河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都乖巧听话、读书用功,又都入校读书了。尚在母亲身边的锺叔河从小顽皮,喜欢跑到外面同野孩子们捉蚱蜢、蟋蟀,玩泥巴,经常弄脏衣服,在老家的大屋场里还不时闯祸,为此母亲经常打骂他。
    锺叔河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从小怕母亲,觉得她偏爱听话的哥哥姐姐,由此养成了不愿听话、喜欢反抗的性格。“这影响了我的一生。”耄耋之年的锺叔河聊起母亲时,竟然数次哽咽,他说:“这其实只能够怪我自己,怪我太幼稚,太不理解母亲的压抑和委屈。最不该的是我当时还怪母亲,甚至怨恨她、躲避她,我真是个不孝之子啊!”
    在父亲的熏陶和母亲的严格要求下,五六岁时,锺叔河开始喜欢上读书。那时已经有译出的外国童话《列那狐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至今,锺叔河都还记得那穿着长袍、长着两只尖尖长长毛耳朵的列那狐,在教小兔子学生朗诵“克里独”(Credo,信条的意思)时,却伸出爪子抓住了肥肥的兔子的咽喉。锺叔河经常和邻家小女孩仿照书中情节做游戏,抓颈根,一个尖叫,一个哈哈大笑。在饱尝人世苦辛后,每当忆及这儿时的欢乐,锺叔河的脸上仍不禁泛起微笑。他说,是列那狐引发了他对书的强烈兴趣,从此把他带进了书的森林、书的世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本该上小学的锺叔河和母亲一起回到平江老家,父亲仍然留住长沙。战时生活无法安定,锺叔河几乎没念小学,初中也是一边逃难一边念的。学业断断续续,幸而有书相伴。老家有很多祖上留下的古旧书,锺叔河喜欢爬上尘封已久的楼房随手翻阅,《史记》《左传》……这些书起初很难看懂,后来找到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很多字不认得,很多词看不懂,但他硬着头皮看,慢慢也就认得了、懂得了,终于把它看完了。后来,他还模仿着写了一卷《蛛窗述闻》,原稿还在,2016年海豚出版社将它影印出版了。
    在平江,锺叔河几乎把老宅里木刻、石印的古旧小说都看完了,又看了堂叔、堂哥们留下的和自己哥哥姐姐寒暑假带回的课本,里面有很多白话文章。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匆匆》,周作人的《卖汽水的人》《故乡的野菜》《金鱼》……这些文章带给他很新鲜的感受。那时的锺叔河就开始喜欢周作人的文章,说周作人的文章“看起来是平淡的,却有着更深的意思;去解读这个更深的意思,就给了我的好奇心广阔的空间。我后来有一点写作能力,就是从看这些文章得来的”。
    读高小和初中时,锺叔河的语文、地理、历史成绩不错,有位地理老师原是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暂时回乡教书。锺叔河很喜欢这位地理老师,这位老师带领孩子们用白纸板测试塘坝中水的透明度,这其实远超小学课程的内容。初中时,偶尔回乡的父亲曾几次来学校看他,带他游平江各处风景,教他赏秀野风光,玩碧潭秋月,看“开花一条线”的板栗树……这些都深深地印刻进他的心里,由此也养成他对天地自然的爱好。所以,那时的锺叔河一心想当植物学家,想了解树木的生活。然而,很多叠合的偶然,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道路。
    有一次,锺叔河读到一本亚东图书馆新印的《儒林外史》,不忍释卷。多年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儒林外史》的喜爱,说它“是一面镜子,照得出衣冠虽有不同,精神却还仿佛的中国读书人,也有助于认识自己”。锺叔河说,现代读书人要摆脱旧时读书人的影子,既要融入现代社会,更要保持独立的人格,要有宽广的精神世界。如闻一多《静夜》一诗所言:“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P6-8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