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冷战之开端,1945~1949
肇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大国与欧洲
权宜联盟的瓦解:东西方冲突之形成
东西方以外:殖民列强陷入窘境
较量:南斯拉夫危机,封锁柏林,建立北约
双重建国:德国之分裂
重心的转移:斯大林的原子弹,中国革命与1940年代末的西方
人权的复兴:联合国改革国际法
第二章 从朝鲜战争到古巴危机,1949~1963
朝鲜战争,1950~1953
从杜鲁门到艾森豪威尔:美国,1950~1956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苏联与东欧阵营,1949~1955
一场繁荣的开始:西欧的民主国家,1950~1955
关键之年——1956:非斯大林化,匈牙利革命,苏伊士危机
人造卫星,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戴高乐的回归:世界大国与欧洲,1957~1958
从赫鲁晓夫的柏林最后通牒到肯尼迪当选:东、西方之对决,1958~1960
“变革之风”:非洲的去殖民化
从猪湾到柏林墙:世界大国走向冲突/315总理迟暮:阿登纳时代结束
巴黎对抗伦敦:欧洲经济共同体仍然是六国的欧洲
向左转:意大利进行自我改革
处在深渊的边缘:古巴危机及其后果
第三章 从对抗到缓和,1963~1975
全球中的西方: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内部去殖民化”
共产主义世界的裂缝:从赫鲁晓夫倒台到勃列日涅夫教条
处在“伟大社会”与越南战争之间:约翰逊的美国
戴高乐的阴影笼罩欧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危机年代
从艾哈德到大联合政府:联邦德国处在大变革之中1968年:跨民族的造反
越南战争,仍无尽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首届任期
矫正方向:乔治·蓬皮杜治下的法兰西,1969~1973
从威尔逊到希思:英国向1970年代过渡
波恩的政权更迭:维利·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恐怖袭击、改革与债务:意大利,1969~1973
改革农产品市场与向北扩张:欧洲共同体,1969~1973
莫斯科、华沙、东柏林:东欧阵营内的镇压与政权变化
下
水门事件阴影下的世界政治:从尼克松到福特
繁荣过后:1970年代的结构与价值变化
危机的对策:经济衰退阴影下的西欧
正在失去资格的世界大国:苏联经济走向末路
独裁者的黄昏:葡萄牙、希腊和西班牙的改朝换代
两大阵营之外:欧洲的中立国
边界保障与人权的对峙:争论激烈的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第四章 从缓和到对抗,1975~1985
经济衰退与政府更迭:跨大西洋的西方,1975/1976
阶级敌人作为债权人:东欧阵营,1975~1979
道德与利益:吉米·卡特总统执政的头两年
恐怖,危机,学习过程:西欧,1976~1978
挑战西方:伊朗的伊斯兰革命,1978/1979
第二次石油价格冲击,苏联入侵阿富汗及其后果:吉米·卡特的总统任期结束
在圣战者组织与团结工会的夹击之中: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终结
借贷而来的实力:罗纳德·里根治下的美国,1980~1984
冲突取代共识:英国的“撒切尔革命”,1979~1985
与资本主义决裂触礁搁浅:密特朗治下的法国,1981~1985
更多是连续性而非转向:联邦德国从施密特到科尔的过渡
改革与腐败:克拉克西时代的意大利
欧洲硬化症,向南扩张,新的活力:1980年代前半叶的欧洲共同体
松绑的市场:劳动分工的全球化与福利国家的危机
第五章 告别冷战,1985~1991
改革、公开性、民主: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的尝试
世界大国相互靠拢:里根时代的终结
被迫转变:1980年代后半叶的西欧
东南欧的特殊道路:1980年代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
赞成与反对改革:东欧阵营的分裂
转变中的世界大国:1989年上半年的美国与苏联
1989年初夏:改变世界的十个星期
一个帝国的解体:1989年7月至10月的苏联、波兰和匈牙利
柏林墙的倒塌:剧变的象征
从“天鹅绒革命”到布加勒斯特的腥风血雨: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风云跌宕
德国问题之重现:从科尔的“十点计划”到民主德国的人民议院选举
从巴拿马到巴格达:欧洲之外对美国的各种挑战
戈尔巴乔夫处于危险地带:1990年的苏联
德国问题的解决:从货币联盟到重新统一
“铁娘子”倒台:撒切尔政府的终结
转型危机:剧变后的中东欧
对吞并邻国的回答:1991年的海湾战争
巴尔干半岛的动荡:阿尔巴尼亚的转型与南斯拉夫继承战争的开始
向右转,政变和覆灭:苏联的解体
一个巨大尝试的失败:回顾苏联共产主义
失去平衡的世界:成为全球转折点的1989~1991年
缩略语表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