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勾股的妙用
丑——最早的圭表
寅——圭表的功能
卯——圭表测影与最早的中国
辰——二十四节气
巳——将步天路:中国星空
午——二十八宿和四象
未——天地宇宙的结构与二十四节气影长
申——冬至的测定
酉——“日影千里差一寸”与天文大地测量
戌——量天尺有多长
亥——古天文基本概念和名词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的“中国”概念应该诞生于西周何尊铭文“中国”之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变化。商文化中已有“中国”概念,《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极就是中的意思,表明商王朝都城被视为天地之中。考古学家认为,偃师商城是商王朝的早期都城之一,在二里头遗址的北侧,占据洛阳地中的核心区域。此外,殷墟卜辞中常有“王立中”的说法,“王立中”即圭表测量。商代晚期商王屡次圭表测量立中,除了制定和校正历法之外,也是为了确立“地中”。
夏代应该也有了“中国”的观念。考古学家许宏认为夏朝二里头文化为“最早的中国”(许宏,2009)。二里头文化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从周武王和成王营建东都洛阳的情况来看,周人显然是因袭夏人既有的地中观念。所以《说文》中有“夏,中国之人也”的说法。
更古老的“地中”观念可以从陶寺文化中发现。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几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对陶寺遗址的发掘研究,从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人骨分析、DNA分析、天文学考古等多个方面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在陶寺遗址发现了古观象台,以观测日出方位定时节,说明了陶寺文化已经具有国家形态。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性质、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陶寺遗址还进一步发现了用于测影的圭表,这不能不令人想到陶寺也具有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性质。考古学家何驽就认为陶寺也曾是“地中”,是“最早的中国”(何驽,2001)。
陶寺遗址作为“地中”,从圭表测影的历史数据中也可找到蛛丝马迹。《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八尺的夏至、冬至影长分为一尺六寸和一丈三尺五寸。这一数据与其他大多数古文献
记载的大有不同,夏至影长比一尺五寸长一寸,测量地显然要比洛邑、阳城地中更北一些,如果按照“千里差一寸”的说法,按上面的计算方法:
夏至日高正切=80/16=5
冬至日高正切=80/135=0.5926
求日高并加蒙气差改正,得:
夏至日高为78.69°
冬至日高为30.62°
由此得:
黄赤交角=(78.69°-30°62°)/2=24.03°
地理纬度=90°-(78.69°+30°62°)/2=35.36°
这个地理纬度与陶寺遗址的地理纬度35。88度比较接近,但还差半度左右。
对于陶寺发现的漆杆,孙小淳提出这可能是当时使用的圭表的圭,其距杆一端约40厘米处的粉红标志当是指圭表夏至日影所在(何驽,2009;黎耕、孙小淳,2010)。何驽考证当时的尺长约为25厘米,这样陶寺圭表夏至就为1.6尺,与《周髀算经》中的记载一致。也就是说,陶寺圭表影长就是《周髀算经》中影长数据的来源。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