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国武术文化学校传承研究
ISBN:9787203125082
作者:作者:宿继光|责编:靳建国
定价:¥69.0
出版社:山西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9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述评
第二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武术文化素养的人
  第一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本质
  第二节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攻防格斗的技术
  第三节  武术概念的外延
  第四节  武术文化在学校传承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武术素养的人
第三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应突出武术礼文化教育
  第一节  关于学校武术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武术知识技能教学在学校武术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途径
  第三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应加强武术礼文化教育
  第四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应该重视尚武精神的培养
第四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第一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方式应彰显武术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方式的完善
  第三节  由技进道:我国学校武术教育转型发展的出路
第五章  学校武术教师应该是武术教育家
  第一节  学校武术教师的现状
  第二节  加强学校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节  武术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武术教育家
  第四节  武术教师之规范——慎、亲、严
第六章  充分发挥评价在学校武术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当前学校武术文化传承评价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目前学校武术文化传承评价的改善措施与办法
第七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环境需要改善
  第一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环境急需改善
  第二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环境的作用与改善途径
  第三节  学校武术教育环境应该是具有仪式感的育人环境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文化之于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根之所系、脉之所存。中华文化是迄今世界上唯一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辍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同时也滋养了世界不同种族与地区的人民,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振兴传统文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新的世纪,随着我国国力的上升,中华民族快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署名文章,我们总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的感情。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从重大的传统节日活动,到各地多样的读经活动、传统礼仪学习活动等,诸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活动日渐活跃,在当今社会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考察与调研。在孔子研究院,他饶有兴趣地翻阅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并说要带回去仔细看看。当与专家学者座谈时,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然而,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尽管大多数人都能够意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却难以落实。“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实力已成为继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之后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安全正在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传承中华文化、复兴传统文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传什么”“怎么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涉及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016年4月,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国家图书馆调研时指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取向应该是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并体现到方方面面。比如,在文艺创作中,要着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在学校教育中,要着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要着力延续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等等。要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开来。因此,现阶段旗帜鲜明地弘扬传统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一代成长的需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各个方面。当今时代,继承和弘扬武术文化对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具有战略价值。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于武术实践当中,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习武之人。透过武术文化,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武术先辈们将生活中的各种攻防格斗技法,“在实现了艺术的升华后,最终形成了体现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内外合一等规律的,具有‘意象’表征的武术动作”。这些动作“情技交融、神形兼备、离形得意,融入攻防技术之中。思境相融,既源于攻防格斗之技,又高于攻防格斗之真”,如洪洞通背拳中的懒扎衣,取其定式外形,撩掖战袍备战之姿,暗含大将临敌从容不迫之态。“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我们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正如一幅意蕴幽深的中国画,体现的是一种意境美。这种意境美一方面来自演练者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和节奏的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来自武术套路浑厚、雄壮的气势和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等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悦境界。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武术套路所体现的攻防含义并非照相机式地再现战争场景,而是将习练者的情感和感受融于技术当中,是一种写意的表达。正如林语堂所言:“单纯追求细节精确的绘画是商业画家们之所为,而真正称得上是艺术的绘画应该致力于表现精神。”中国艺术家的最高理想是把景物的精神气韵传达给我们,以唤起我们情绪的共鸣。形意拳的“形随意转,意至形生”;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都讲究内外兼修、以形传神。众多武术拳种“拳虽不同,理从一贯”,均是以具有攻防含义的技术动作为素材,通过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来传情达意的。长拳中的“打虎式”是一个定式,“形”虽断却“意”犹连。此时习练者眼神应凝视远方,表现出伺机待动的神态,就像阅读一首美妙极致的禅诗,话讲完了,韵味还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国艺术家把这种技巧称作“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这种“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的形态,体现了中国武术“以形写意,得意忘形”的艺术特征。东晋书法家卫夫人认为,在书法艺术中“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陆断犀象;折,百钧弩发”。这些比拟并不限于形象的相似,同时也指出质地的仿佛,因为撇不但要像犀角象牙的外形,并且要使人感到有犀角、象牙的坚硬锐利;折固然要像弩弓的弧形,也要使人感到有弩弓矫健的弹性……在形意拳中,劈拳其形似斧,有劈物之象,取其锋利之意;钻拳其形似水,曲曲流行,无隙不入,有令人捉摸不着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身如弓弩,拳似箭……在演练时“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不仅要“象形取意”,同时还要“取法为拳”。中国武术通过肢体语言诠释了中国艺术的“气韵生动”。无论是轻灵柔和的太极拳,还是严密紧凑的形意拳,在我们关注武术的“神”的同时亦不可忽略“形”的存在。正如《笔阵论》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虽然已超越了文字形式的格局;但仍是写字,不能脱离文字。无论它如何超越文字体系,仍是与文字体系不可分割的。“这么一种超越文字又不舍文字、抽象又具象的艺术,成了中国书法的特色。”武术亦如此,在追求意境的同时不可忽略形式的真实,在攻守之间彰显中国文化对美的认知。
    武术,自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伦理之道,在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乳汁的滋养,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武术文化正是在传统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滋润与培育下带有了鲜明的仁学色彩和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习武不仅可以健身,同时可以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艺无德而不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这种尊重、谦和、忍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精神作风。通过无数武林中人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故事可以激发习武者的爱国情操、振奋民族精神。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