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文本解读/九州文库
ISBN:9787522513966
作者:作者:程广丽|责编:蒋运华
定价:¥95.0
出版社:九州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目录第一章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青年马克思
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一、“自我意识”哲学维度的凸显:以主观形式解读希腊哲学的
重要性
二、“感性直观”之于经验实证的优越:主体自我心灵自由的
获得
三、“原子”个别性特征的显现:“偶然性”对“必然性”的
打破
四、主体建构逻辑的不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缺席及其理论后果
第二章一般唯物主义理论的初步建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及其“导言”的深层解读
一、“苦恼的疑问”与阅读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方法论
批判的理论基础
二、对黑格尔思辨思维的批判:法权唯物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
三、“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初步建构
四、一般唯物主义理论建构后需要深入推进的问题
第三章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建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深层解读
一、有利有弊:从国民经济学出发来思考私有财产的双重逻辑
后果
二、异化劳动:以经济学概念来注释人本主义思路的现实指向
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与物(私有财产)的关系异化的
实质
四、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形成:从人性的角度完成对资本主义
社会的批判
第四章从劳动异化到社会关系的异化:《穆勒评注》的文本
解读
一、劳动异化依然是《穆勒评注》的核心话语
二、对货币的本质问题的探究
三、交往异化的根本问题在于私有制的出现
四、从劳动异化走向社会关系的异化
第五章一般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建构:《神圣家族》的文本
解读
一、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肯定
二、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来批判施里加的唯心主义
三、现实的人才是全部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本质
四、思考历史的发源应当从“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去寻找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前夜:《评李斯特》的思想
解读
一、李斯特对精神要素的抬高呈现出唯心主义的表象
二、避开私有财产而“自由”的劳动是无为的
三、社会的物质活动是废除私有制的前提
四、私有制条件下的工业的消亡具有必然性
第七章实践、社会关系与革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
思想导读
一、实践是革命的社会现实关系的实践批判
二、人的本质是革命性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的
结果
三、革命是打倒直观唯物主义的关于实践的批判的革命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
    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回顾青年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探索历程,博士论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经典文本。在中学时代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少年马克思就表达了他自己非常清晰的人生价值观:“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页。马克思在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城接受中学教育和思想启蒙,开始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历史的最初探索。在那时的环境下,少年马克思从师长那里接受的是康德-费希特哲学。进入大学后,青年马克思开始思考现实问题,逐渐意识到没有哲学就无法前进,并在反思与批判中走向黑格尔哲学。转向黑格尔哲学,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马克思《给父亲的信》显示,他的这个转向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艰难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17页。但正因为此,这种凸显自我意识的哲学使得马克思后来成为黑格尔哲学的一个信徒:“我同我想避开的现代世界哲学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6页。从黑格尔开始,用哲学来思考现实,成为哲学最基本的诉求,受此影响,要用哲学的方式来谈论社会现实,成为青年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之前的主要理论倾向。
    1836年,马克思希望能够谋得一个大学执教的职位,决定在那里献身他钟爱的哲学事业。在他的朋友鲍威尔的帮助下,马克思希望能够获得波恩大学的编外讲师职位,但要获得这个职位前提是他必须取得博士学位,因此,从1839年开始,青年马克思在预备学位论文的过程中,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题作了七册摘录笔记。可以说,该《笔记》是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日益走向成熟的一个思想实验室,也是他孕育自我意识哲学形成的摇篮。《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为了申请哲学博士学位而在1839年下半年到1841年3月底期间写作的学术论文,1841年4月6日,马克思把它寄给了耶拿大学哲学系,并于10天后,也就是4月15日,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据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记载说,马克思当年是在缺席博士论文评审现场情况下、不是通过答辩而取得博士学位的。参见[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页。博士论文算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历程的一个起点。全文除了献辞、序言和附录外,主体内容共包括三个部分。在这篇论文中,怀着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关怀,青年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性研究,强调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凸显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由建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以此来进一步凸显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之于当时德国哲学的重要性。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由于局限于“实证科学”(经验知识)而致使“自我意识”的丢失与“自由”的逃离,因而难以达到真正的完善;伊壁鸠鲁却跳出了实证科学的藩篱而进入到“自我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上,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伊壁鸠鲁的自由观不同的是,马克思强调的是有外在约束与制约作用的“定在中的自由”。博士论文希望通过对自我的主体意识的强调,来实现对当时的不自由的专制制度进行变革的愿望。当然,在这篇论文里,他不是直接去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两位哲学家思想的比较,来表明自己此时的立场和观点。正如马克思自己后来所强调的那样:“这篇论文如果当初不是预定作为博士论文,那么它一方面可能会具有更加严格的科学形式,另一方面在某些叙述上也许会少一点学究气。但是,由于一些外在的原因,我只能让它以这种形式付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页。不管在写作风格上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文本都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阶段的重要构成部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思想解读大多停留于政治哲学的层面上,认为青年马克思此时的思想是青年黑格尔派政治主张的典型代表,这样一来,博士论文常常被当作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政治斗争的“范本”来对待,并被视为马克思思想成长历程中一个很不成熟的政论性文章来认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许多人认为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谈及的“自由”“自我意识”等主题词都已经在他思想成熟时期被抛弃。然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视角对博士论文进行深层解读,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博士论文中,青年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