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莫斯科日记柏林纪事(精)/涵芬书坊
ISBN:9787100088312
作者: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责编:李红燕//倪乐|译者:潘小松
定价:¥6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版次:第1版
印次:第2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24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中译本再版序言(潘小松)
译序(潘小松)
莫斯科日记
  序言(格什温·肖勒姆)
  莫斯科日记
    附录一  俄罗斯玩具
    附录二  自序
    附录三  本雅明书信选辑
  后记(盖里·史密斯)
柏林纪事
  柏林纪事

精彩页/试读片段

    莫斯科日记
    12月6日
    我是12月6日抵达(莫斯科)的。在火车上我就心里想着一家旅馆的名字和地址,以防车站上没人等我。(在边境他们让我花额外的钱坐头等车厢,说是二等车厢没座位了。)没人看见我从卧铺车厢出现,我于是松了口气。不过,站台门口也没有人等我。我没怎么不高兴。当我走出“白俄罗斯一波罗的海”火车站时,赖希。出现了。火车准点到达,一秒钟也没耽搁。我们坐进雪橇,把两个箱子也放在雪橇上。当天冰雪有些融化,天挺暖的。才上路几分钟,在泥雪铺地的特维尔斯卡娅宽道上行走,看到阿斯娅。在街的那一边向我们挥手。赖希下了雪橇,步行走向旅馆,好在剩下的路不长。我俩则坐雪橇。阿斯娅戴着俄罗斯皮帽看上去并不美丽狂放。成天赖在床上,她的脸显得有点松弛。我们在旅馆稍待了会儿,然后在精神病院。附近的一个所谓点心店喝茶。我告诉她布莱希特。最近的情况。随后,阿斯娅(休息期间溜走的)从侧门回到精神病院,以免引起注意;赖希和我则走主台阶进去。在这里,第二次碰上脱长统靴的习俗。第一次是在旅馆,尽管不比存放行李更费事。他们答应当晚给我们一个房间。阿斯娅的同屋不在,那是个重手重脚的纺织工人。第二天我才头次见到她。到了这里,我们头一次有了几分钟单独在一屋檐下的机会。阿斯娅深情地看着我。让人想起里加那次决定性的谈话。随后,赖希陪我回到旅馆,在我房间里吃了点东西,接着去了梅耶霍尔德剧院。。这是第一场着装彩排《钦差大臣》。尽管阿斯娅帮我想办法,还是没弄到票。于是,我只好在特维尔斯卡娅大街上朝克里姆林宫方向漫步了半个小时,然后走回来,一路仔细地拼读商店的牌匾,小心地走在冰上。随后感觉很疲倦(很可能是不高兴),于是回到房间。
    7日早晨,赖希来找我。日程:彼得罗夫卡(去警察局登记),卡梅涅娃学会。(花1.5卢布在文化研究所弄个席位;还同一个彻头彻尾的笨蛋、当地的德国代理谈了),然后取道赫尔岑大街前往克里姆林宫,途经列宁墓,再去堪称风景的圣伊萨克大教堂。取道特维尔斯卡娅大街返回,沿特维尔斯卡娅大街到赫尔岑之家,无产阶级作家组织VAPP总部所在地。一顿不赖的午饭颇合我意,想想我在冷天漫步耗去的气力!有人向我介绍柯冈,此人大谈他的罗马尼亚语法和俄语罗马尼亚语词典。走很远的路散步时,赖希会讲些我懒得用两只耳朵听的故事。那些故事真是没完没了,生动活泼,充满轶闻趣事,很具体、很尖锐,也很有趣。比如说财政部一官僚的故事:他在复活节去度假,做弥撒时扮演主教的角色。又比如说给一个女裁缝定罪的故事:她把酒鬼丈夫打死了;死鬼丈夫曾在街上袭击一对男女学生。又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白卫军》剧本。搬上舞台的故事:剧本是如何提交审查委员会的。只有一位审查老爷看了看就还了回来,建议做些修改。几个月后,必要的修改完成,彩排给审查老爷们看,禁公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致斯大林:我被毁了,我的所有资本都被套在那戏里了。斯大林决定:“这出戏没有危险。”于是首次公演,遭到共产党人的抗议,民兵把抗议者挡在老远的地方。接下来是伏龙芝案件的核心故事,那部写此故事的中篇小说。据说是违背他的意愿而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还有政治新闻:反对党成员不再担任要职。类似的情形:无数犹太人不再任中层职位。乌克兰的反犹太主义。——从VAPP出来,精疲力尽,我独自朝阿斯娅处走去。很快一伙人聚集过来。一位拉脱维亚妇女来到床上紧挨她坐下,随后肖斯塔科夫和他的妻子也来了。肖氏夫妇为一方,阿斯娅和赖希为另一方,就梅霍尔德导演的《钦差大臣》用俄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家一致的看法在于他使用丝绒和绸缎作演出服的面料,这十四套服装都是为他妻子。准备的。更甚的是这场表演进行了五个半小时。吃过饭后,阿斯娅来到我的房间;赖希也在场。临走前,阿斯娅谈了她的病情。赖希陪她回精神病院,然后转回来。我躺在床上——他则想工作。不过,没多久他就自己打断了工作。我们谈论此地和德国知识分子的情形,谈论两国当代写作技巧。这些话题引向赖希对入党问题的保留态度上来。他强调党对文化事物的反动倾向。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证明有用的左翼运动现在完全被抛弃了。无产阶级作家被承认还是最近的事(尽管有托洛茨基的事)。同时,这些作家也明白什么事也别指望得到政府的支持。然后我们谈到列列维奇案件。——反左翼文化阵地所采取的步骤。列列维奇写过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论文。——在俄国,他们给极轻微的政治立场加上极端的分量。在德国,一般的模糊的政治背景就足够了,虽然起码要求做到这一点。——俄国的写作方法:一个论点的泛泛阐述,假如可能,再不往下写。公众的文化程度是如此之低,公式仍然令他们不解,而且这种不解不可避免。与之形成对照,在德国,唯一要求的是:结论。没人关心你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所以,德国报纸给记者的版面是极有限的。在此地,五六百行的文章并不稀奇。类似的讨论进行了很久。我的房间暖气很足,也很宽敞,待着真不错。
    P9-12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