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锻造国防千里眼(毛二可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ISBN:9787504697585
作者:作者:姚文莉//任丽香//马丽//张永宁|责编:李双北
定价:¥85.0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13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一
序二  我们的父亲毛二可
导言
第一章  故乡与家庭
  毛家四可
  家乡赤峰
  父亲的经历
  教育救国之路
第二章  战争中成长
  智趣童年
  结缘无线电
  南开时光
  小无线电专家
第三章  大学军工梦
  华北大学工学院
  苏联专家与雷达专业
  特殊的毕业设计
第四章  学为人师
  校长的“小老师”
  建设雷达实验室
  艰难岁月中的坚持
  “圈外人”的作用
第五章  让雷达“看得清”
  改进“小860雷达”
  攻克动目标显示难题
  抢占数字信号处理先机
第六章  在转型中发展
  研发新体制雷达
  脱靶量测量系统
  信息时代的脚步
第七章  院士创业记
  产学研一体化
  从院士到股东
  打造理工雷科
  蝴蝶效应
第八章  无悔的蜡烛
  引培并举汇聚人才
  甘为人梯创“三让”
  大团队管理
  团队“摇扇人”
第九章  “二可”定律
  信仰的力量
  钟爱雷达矢志不移
  自主创新之路
  产学研用思想
第十章  幸福家庭
  志同道合
  对孩子的教育
  老骥伏枥
结语
附录一  毛二可年表
附录二  毛二可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毛二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雷达领域著名学者,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1月26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1951年考入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电机制造专业,1953年转为雷达专业,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二可长期从事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曾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多项科研任务,在雷达体制和杂波抑制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雷达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用CCD做对消器的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获国防工业办公室重大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987年“模数混合动目标检测处理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当年军用电子学领域的国家级最高奖;2011年“虚拟单节点处理”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3年“无线电矢量脱靶量测量技术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8年某星上信息处理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和EI收录。
    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历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科技委资深委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委委员、空军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顾问、英国工程技术学会高级会士等社会兼职。
    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奠基人、开创者、先行者和引领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毛二可始终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空天地海复杂环境中雷达目标检测、成像、识别、跟踪等难题,首创了多种雷达系统新体制及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新算法,多项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雷达“看得清”“测得准”“探得远”“响应快”,满足了防空反导、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战略需求,大幅提升了我国星载、机载、弹载雷达的探测性能与反应速度,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还在学习阶段的毛二可开始参与雷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1956年,在毕业设计阶段,他与几个同学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第一个电视实验发射中心的研究设计,并取得了邮电部颁发的我国第一个电视频道执照。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两年的他,在学校建成中国第一家实验用电视发射台。20世纪60年代,毛二可和他的同事们主动开始了高频相位计的研制计划,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
    20世纪80年代,毛二可作为我国雷达信号处理的奠基人,率先开展全数字化的动目标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突破了强杂波环境下雷达动目标检测世界难题,使中国雷达信号处理从模拟时代跨越到数字时代。他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等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我国多型机载火控雷达,实现复杂环境下雷达“看得清”,为大幅提升我军战场侦察和精确打击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成果获1987年军用电子学领域国家级最高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P1-2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