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共和国医者(口述建党百年的生命历程)
ISBN:9787110105023
作者:编者: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中心医者栏目组|责编:方金林//黄维佳
定价:¥128.0
出版社:科普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4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共和国医者 期颐之年
  张金哲:拓荒中国小儿外科
  我的希望只有,儿无痛,母不悲
  薛光:年少时渴望的路我走出来了
  我感谢你们年轻人,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是人格力量,也是时代精神
  辛育龄:医学兴国梦
  我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作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两个字——奉献
  李桓英:走进麻风患者的冬去春来
  人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
  陈彤云:世纪回答
  她知道,远方的哈玉民会问什么问题,她也早就想好了,应如何回答
  王洁卿:见识护理的真正力量
  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
  傅守静:走向世界与看向世界
  在走向世界之前,她首先选择了,看向世界
鲐背之年 共和国医者
  杨绚九:小事不小 关乎中国营养学的未来
  在树荫之下乘凉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那一个又一个的杨绚九
  胡亚美:什么威胁儿童健康 我就去攻克什么
  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面对恶疾,她毅然决然地开始摸索
  张彤:以吾之信仰 照亮吾之热爱
  张彤的一生,没有成为生活的爱子,但她从未徘徊,奋力燃烧着生命
  张嘉庆:此生努力重振外科
  不管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始终不变的是他那份潇洒和淡然
  李惠清:大人不在 孩子也要在
  时至今日,这些“延安娃”,每每回忆起保育院的“老阿姨”,依然会泪流满面
  潘少川:我与中国小儿骨科的故事
  做到思想与知识的独立,也将自己所学悉数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金世元:人命至重 一方济之
  为了采药,金老行走的路程可能比李时珍还要多
  周舒:保持一颗好奇心
  研究者要保持一颗好奇心,要勤于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没有私心
  顾复生:最喜欢听到那一声“顾大夫”
  此一生,她都为病人服务
  钱元福:关于结核病这一课
  爱国是我的第一奋斗目标
  屠规益:我都同意 世界就不进步了
  他怒斥,“论证不严谨,结论误导医师和患者”
  陈在嘉:非同一般的决心
  她说临床案例如同毛线球的一头,追根溯源,另一头连接的可能就是本质
  郭玉璞:一切为了病人
  郭玉璞的一生,正如其名,美玉藏于石中,平和质朴,敛尽锋芒
  胡镇祥: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他常常夜不能寐,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思考着科室的未来
  柴嵩岩:以精诚 立如山
  人生的每次选择,都是逆流而上
  赵雅度:付出所能付出的全部
  你被选定了,成为咱们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大夫
  陈宝田:守护中国之心
  与老师并肩作战,建立起中国自己的胸科基地,是他一生的远大追求
  汤光:用我所学 尽我所能
  总要有人扶助病人穿越生死的考验,总要有人陪伴祖国走过阵痛的年代
  于中麟:我无法前行 我终将前行
  共产党员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所谓终身,就是一辈子,到死为止
  黄受方:病理学的中国梦
  要立足于世界先进行列,让别人来学习我们。我能做的就是,一刻不休
  陆道培:“中国骨髓移植之父”
  如今,91岁的陆道培医生如是说:“想医学的问题,读医学的书。”
耄耋之年 共和国医者
  马玙:舍己身 知所痛
  我叫马玙,是防痨战线上的一个老兵
  陈育智:为了哮喘患儿的明天
  她有一个动作,给孩子看病时要先焐热听诊器

精彩页/试读片段

    从炮火硝烟中走来,作为一名医者,他经受了重重考验,接受了生命最高贵的洗礼。
    年至百岁的张金哲院士,是中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老人说起当年一例白喉患儿,布满沧桑皱纹的手频频颤抖,“看门诊的时候,一位老师的孩子患白喉,这儿堵了,那很简单,你给捅开就得了,可就是因为主治大夫说,没有人做过小孩的手术。你怎么做?给麻醉,你会给吗?怎么给?他说我们都没学过,最后,孩子憋死了……”
    从他讲述时的眼神中,似乎还能看见那份穿越漫长时光仍未冲淡的遗憾与心痛。“我觉得非常难过。那位老师冲着我掉眼泪,我看着那孩子,就死在了诊台上。”
    未来的你,见信亲启。
    乱世中到底应往何处去
    1920年,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的一个海滨盐村,自家有一个木工作坊,专供盐田所需工具。
    他的自传中曾这样写道,“我在幼儿时每天都由大孩子带到作坊玩耍,有时木工师傅也给我做小玩具。年龄渐长,自己也学着用工具做简单的小物品。我在童年就养成动手动脑、一刻不闲的性格。”
    1937年,张金哲只有17岁,七七事变后,他就读的学校被迫关闭,之后辗转进入天津耀华中学。在这座大力倡导“兴教育以救国”的学校中,他亲眼看见校长将教室塞满桌椅,招收租界中被迫失学的学生,最终被日本人暗杀的经过。他大概也明白了,乱世中的自己,到底应往何处去。
    “学校已经完全被日本人统治了,老师也是日本人,我们谁也不愿意学。那时只有三所大学不受日本人控制,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天津工商大学。”
    1938年,张金哲报考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在国文考场上,写下《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一文,从此,向医而行。1941年,他顺利考入协和医学院,可是好景不长,同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被迫关闭,学生们均需转入被日本占领的北大。不肯如期报到的人,一律被视为抗日分子,不少同学被捕受刑。
    “1941年,日本侵略军从西苑兵营奔赴海淀,包围并占领燕京大学,对在校师生实行甄别,15名教职员及10余名学生先后遭到逮捕。因为你不服从他,算是抗日分子,抓了去就是严刑审问,我也在黑名单里头。”
    教育界的爱国人士们大声疾呼,想尽办法安置学生,传授知识。张金哲被强烈地感染着,他学习如何救国,更学习如何做人,他深知于国家危难之际发愤图强,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在所遇绝境面前,能够成为那个“敢为天下先”的勇土,这是他心中的自强之道。
    那时的他从未料想,此后一生,他将成为无数孩子的守护人。
    一本书 五张床 首创中国小儿外科
    1945年,那时的北京还叫北平,抗日战争即将走向尾声,但张金哲却感受到另一种悲凉,事关孩子们的“死亡证明”。
    “我在北京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做实习医生。一天,我值夜班,耀华中学物理学老师的小女儿患白喉,因无人能做气管切开,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死在我面前。”
    孩子微弱的“喘息声”,医生茫然的“叹息声”,老师绝望的“哭泣声”,犹如三记重拳,打在张金哲的心上。
    P4-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