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从海州到北大/朱自清的踪迹
ISBN:9787520539005
作者:作者:陈武|责编:金硕
定价:¥58.0
出版社:中国文史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20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我就生在海州
邵伯湖畔万寿宫
我是扬州人
扬州的故居
择偶记
考入北大
求学之路
参加五四运动
第一波创作高峰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毕业那一年
震撼人心的《异样的人》
诗歌合集《雪朝》
附录
  闲话《我是扬州人》
  清华扬中校友会
  心理学的范围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页/试读片段

    我就生在海州
    我就生在海州
    “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四岁的时候先父又到邵伯镇做小官,将我们接到那里。海州的情形我全不记得了,只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
    这是朱自清《我是扬州人》里开头的一段话。
    朱自清写《我是扬州人》时,是在1946年9月25日,当时的民国东海县政府确实设在海州。朱自清说他的先祖到“江苏东海做小官”,在语言表述上不够准确,至少是有些疑问。因为他的祖父朱则余做官时是在清朝光绪年间,而且做的是州官,不是在“东海做小官”。那时的海州是直隶州,管辖东海县(含灌云及灌南的一部分。1912年灌云和东海分治,1958年,灌云一部分乡镇划出去和涟水一部分乡镇成立灌南县)、赣榆县和沭阳县。这是表述不准确的第一点。表述不准确的第二点,朱自清说“东海就是海州”。我们知道,朱自清所说的“东海”,就是指东海县。而事实是,东海不是海州,只是东海的县治设在海州,当时的海州和新浦,是东海县的两个镇。所以,不能说“东海就是海州”。正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政府所在地。”或者说,“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海州做小官的。海州就是现在的东海县”。但接下来,朱自清又着重强调一下:“我就生在海州”,这个强调是非常精准的。还有第三点疑问是,朱自清说他的祖父朱则余做的是“小官”。以朱自清1946年的理解,也许朱则余做的就是小官,但事实上,这个官也不是太小。清朝光绪年间海州府的承审官,主管的是全州的民刑案件,相当于现在的法院院长了。而当时不像现在这样,公检法司分工明确,整个公检法司这一大块都由朱则余一个人负责。如果一定要拿现行机制往上靠,朱则余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了。
    朱自清把地名次序弄反了,可能是因为在朱自清的学问当中,“东海”确实比“海州”更为古老,历史上的“东海郡”出现在秦代。到了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才称海州。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朝基本上延称海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东海县,此后,又把东海县的一部分,另设连云市、新浦市等(打个比方,有点像历史上江苏省的上海县,因为特殊的机缘,上海设市,渐成后来的规模,而现在的体量更是特大城市了)。不过民国时期没有以海州命名的相当于县级的行政区划,而东海县政府所在地又在海州。这么说,朱自清似乎又没有说错。
    此外,朱自清的祖父确实是在东海做的承审官,而东海县的衙门设在海州。如果这样,朱自清的表述就应该是这样的:“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的衙门就设在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
    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里,还有一个表述不够精准的地方,就是“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这个呢,我提出的疑问也有争议。先说我的疑问:朱自清是在1901年跟随其父亲朱鸿钧和母亲一起到达高邮邵伯镇(今属于江都)定居的,住在邵伯镇万寿宫,这是一个道观,也是江西人的会所。由于朱鸿钧从出生到离开海州,一直都生活在海州,那他一定是操一口地道的海州方言。到了邵伯,及至后来定居在扬州城里,为了便于交流,会学一些扬州话,特别是扬州的一些市井方言。当家里人(朱鸿钧的父亲是灌南花园庄人)在一起交流时,肯定都是以海州话为主的,偶尔会掺插一两句扬州的市井方言。而朱自清,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所以,朱自清这段话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父亲的海州话里夹杂着不少扬州方言。”江苏地方志办公室有一个“方志江苏”的公众号,在连云港方志办的提供下,推送了我的《朱自清的完美人格》这本书中的第一章,即《我就生在海州》。一个读者读后留言,对我的疑问表达不同意见,他说:“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朱自清说他父亲朱鸿钧扬州话里夹杂着海州话,此说也妥。是说他父亲慢慢学会了扬州话,平时讲扬州话,但不怎么地道,才夹着海州话。”我觉得这个读者说得也有道理。所以需要做个说明。
    P1-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