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潘玉珂(画与未画的日子)
ISBN:9787516664179
作者:作者:赖玲珠|责编:李宇
定价:¥86.0
出版社:新华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5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一  霍童潘氏
二  尿槽妹
三  空前绝后
四  柜台上的猫狸
五  缠足
六  入读私塾
七  分家
八  学画
九  堂姐之死
十  抗婚
十一  “大装”之年
十二  择校
十三  三都澳印象
十四  新生潘玉珂
十五  剪发
十六  初识郑长璋和蔡威
十七  再会榕城
十八  录取上海关专
十九  人体写生课
二十  信箱背后
二十一  细雨闲愁
二十二  他乡故人
二十三  迁居“悦来坊”
二十四  潘教授找我?
二十五  梦碎匪劫
二十六  重返美专
二十七  师从潘天寿
二十八  咖啡味浓了点
二十九  话别
三十  黄宾虹说画
三十一  羁居桂林
三十二  电报事件
三十三  丰子恺赠画
三十四  重庆画展
三十五  告别山城
贺寿书画
三十六  家庭变故
三十七  清水画荷
三十八  仙岩耕种
三十九  离开霍童
四十  入租四扇厝
四十一  纪念册
四十二  今天开始写日记
四十三  红联对!红联对!
四十四  大字不简单
四十五  姑姐
四十六  上海!上海!
四十七  渊啊渊
四十八  准备出发
四十九  上宾的上宾
五十  他乡端午
五十一  连珠炮
五十二  瞎画?虾画!
五十三  长沙四日游
五十四  造酒包汤丸
五十五  湘兰
五十六  回甘室
五十七  半个世纪的寻找
五十八  蔡威千古
五十九  只求实不务虚
画展题贺
六十  甲子画展
六十一  水荷淡淡
六十二  再会!再会
六十三  驻笔成珠
潘玉珂书画作品选
潘玉珂年谱
创作手记(一)
创作手记(二)
后记
附录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一  霍童潘氏
    “这里的空气可以罐装出售!”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一个深秋的午后,我站在霍童溪畔的一棵大榕树下,纵目所及,云气氤氲,吐纳清新,顿感灵心静渐,喧扰远遁。
    霍童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千年古镇,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有“九十九峰屏藩其外,三十六洞天缀秀其中”之誉,是著名的佛巢仙窟。清代《宁德县志》记载:“宁山之最大者莫如霍童,故宁川之最大者亦莫如霍童。”山是屏障,水是命脉,清碧澄练的霍童溪日夜奔腾不息,她不仅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哺育了黄鞠①、黄树荣②等贤达之士,而且造就着这里的经济、文化。明清以来,霍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商业繁荣的重镇,屏南、周宁、古田等邻县的茶叶、香菇、蔗糖、烟叶、土布、黄豆、笋干、桐油以及柿果粟枣等土特产品,外运到霍童的福州酱油、各种洋布、洋火、洋油、洋钉等,宁德县城的食盐、咸鱼海货,以及霍童本地的八仙糕和“仁记”剪刀等等,都在这里过驳交易。每年春至夏交,茶叶旺季,这里更是商贾云集,茶香四溢。状似弦月的小船——溪犁③,在溪面上穿梭往返。各地行商、坐商所经营的物品,上可溯流至六十里外的洪口莒洲码头,通往百里之外的山区古田、屏南、周宁,下可顺流到八都云淡,再过驳到三都岛码头,然后登上货轮,运往福州、厦门、江浙沪乃至东南亚。
    商埠繁喧的另一面,贫富悬殊。夜晚,霍童溪两岸船灯渔火闪烁,溪风吹拂,一曲《白扇歌》凄凄传来:
    一把白扇画竹枝,
    长工日子凄惨凄,
    东家当你是马仔,
    喊你去东莫去西。
    两把白扇画迎春,
    做你丫头没青春,
    端茶送饭倒屎尿,
    半晡半旦腹肚空。
    三把白扇画牡丹,
    穷人没田去掘山,
    开出园坪还未种,
    先要山租纳三分。
    四把白扇画芙蓉,
    财主逼债没通融,
    捶桌拍凳掘鼎灶,
    逼你大汉变痴忪。
    柴门有柴门的清苦,大户也有大户的悲愁。
    且说公元1905年隆冬的一个黄道吉日,霍童街“永顺英记”蜡烛铺老板潘懋西府上,张灯结彩,宾客盈门,但是赴宴的宾客比办喜事的人家要高兴得多,满堂鎏金的喜联和高悬的彩灯并没有把潘懋西夫妻的心烘得喜气洋洋,新郎官潘集喜满腹心事,蹙眉低首,独自在屋后小园徘徊。
    提喜灯的娃娃们赶着去街头照新娘了,一个名叫汤四维的女子以潘家二媳妇的名分,由轿夫们抬着,从几十里外的周宁县玛坑村,翻山越岭,一步一步向潘家走来……
    据霍童《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祖居河南,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南迁入闽,卜居长乐三溪①。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霍童潘氏肇基始祖潘元祥,因慕霍童山水清幽,为琅环福地,遂与友人挈家移居霍童。提到族谱,中国百家姓无一例外都要溯本追源到三皇五帝,并以祖上英豪辈出为荣。潘玉珂对此反应十分平淡,她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的老祖宗原是一个货郎,四海为家,风雨漂泊之时,感慨万千,指天发誓:“我潘货郎,肩挑日月,手转乾坤,这肩上的扁担挑到哪里断了,哪里就是我安门立户的地方。”
    一天,潘货郎挑着货担来到宁德霍童,走到现今霍童小学附近的一棵大榕树下时,“吧嗒”一声,肩上的扁担断成了两截,于是,潘货郎就将针头线脑收拾好,摆上村头,由行商变为坐商,之后便在霍童娶妻生子,开枝散叶。一代又一代,传到潘玉珂的祖父潘懋西时,潘家已不再做针头线脑的小生意了,而是经营蜡烛,他们的“永顺英记”蜡烛坊远近闻名,不过潘懋西生}生憨厚讷言,在生意场上显得力不从心。
    清光绪二年(1876年),潘懋西的妻子章氏生下第二个男孩,满月之日,按照当地习俗,请了个算命先生为孩子“定时”②。这算命先生看过婴儿的生辰八字后,笑吟吟地说:“潘家撑门立户当属此子,潘家至此兴旺发达。”潘懋西喜不自胜,当即为子取名集喜,这个潘集喜就是潘玉珂的父亲。
    潘集喜渐渐长大,潘家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因为章氏又接二连三为潘家添了4个男丁,分别取名集贤、集缘、集志、集会,加上老大集寿,老二集喜,六炷香火烧得潘家人财两旺。
    P4-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