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精)
ISBN:9787571332914
作者:作者:李昕升|责编:刘屹立//赵研|绘画:马浩然
定价:¥88.0
出版社:江苏科技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27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访谈:世界餐桌上,少不了中国故事
总论篇
  蔬菜从哪儿来
  粮食安全话古今
  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
本土作物篇
  为何中国作物起源在近代频遭质疑?
  稻,不止米饭那么简单
  中国园艺植物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茶叶简史
  稻田养鱼
  小米“大事记”
  丝绸之路上的蚕丝
  茶叶旅行
  大豆的全球旅行记
  中国的“薯”
  油菜栽培史
  荔枝品种命名
  清代农书《救荒月令》所见蔬菜品种变迁
外来作物篇
  海外作物的引进
  究竟何人传入番薯?
  为什么欧洲人选择了土豆放弃了番薯?
  棉花的传播
  美洲作物的中国故事
  美洲作物导致清代人口爆炸?
  玉米的称霸之路
  玉米和农民起义发生率有关系吗?
  花生小史
  川菜一直是辣的吗?
  从西边传来的西瓜
  南瓜的故事
  古人怎么吃南瓜
  中国的“南瓜节”
  何为“北瓜”?
  土豆来自何方
  小瓜子里的大学问
  向日葵的角色转变
  “胡麻”非亚麻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访谈:世界餐桌上,少不了中国故事
    受访:李昕升
    采访:原《南方周末》特约撰稿人黄白鹭
    黄白鹭  中国地大物博,农耕文明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作物的传播方面,中国对世界有着怎样的贡献?
    李昕升:今天全世界的重要作物有600来种,其中至少一半都起源于中国。在这里,作物的概念主要指可食用农产品,换言之,全世界作物物种的一半都起源于中国,或者中国是起源地之一。比如水稻可能有多起源中心,所以说中国是起源地之一。
    中国的作物不管是丰富了世界的饮食文化也好,还是改善食物结构也罢,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而且现在南瓜、番薯等这些外来作物,中国既是第一大生产国,也是第一大消费国,还是第一大出口国,规模优势就在这里摆着,倒是本土的一些作物,反而可能就位居人后了。比如大豆是中国原产,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重要作物,但现在中国却不是大豆第一生产国,第一是美国,而且中国在这方面与其差距很大,望尘莫及。但是美国人必须要感谢中国大豆,因为要是没有大豆,美国的土地可能早就退化了。
    黄白鹭  是因为大豆可以为土地增肥吗?
    李昕升:对,大豆能够起到天然氮肥的作用,能固定土壤肥力。这里要分享一本书——《四千年农夫》。这本书的作者富兰克林·哈瑞姆·金教授,曾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写这本书的背景是当时美国的西进运动,开垦了很多土地。但是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对土地的消耗都是非常厉害的,不像中国,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才保证了几千年来土地的肥力毫不丧失甚至更加肥沃。在中国人的土地上,一年种好几茬,第二年、第三年照样种,也不至于减产,就是因为我们保护土地很有一套,这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智慧。当然到了20世纪的时候,化肥用得多,新的污染就摆到台面上了。
    早期美国肥料用得不多,他们又没有中国人用地养地的技术,造成土地肥力的严重流失。所以这位金教授才专门过来考察,他先去日本,后来到中国,考察的时候,发现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农夫”,同一块地上耕作了数千年,土壤肥力还不见下降。美国人耕种才刚刚一百年,土地就扛不住了。他来中国学习,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肥料。他发现,除了粪肥之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用人畜粪等制成肥料,美国没有这个传统),中国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东西,就是大豆。
    金教授虽然之前对中国农业就有所了解,但亲眼所见之后,才更觉得大豆是个好东西。首先大豆的产量不低,是典型粮食作物,位列古代五谷之一,其次大豆还可以用来增加土地肥力。大豆能够积聚氮肥,氮就是今天化肥的主要原料。金教授回去把这本书出版了,在美国的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所以20世纪初前后,美国西部大农场开始广种大豆。
    黄白鹭  所以说像大豆这样的作物传播出去,也是中国作物的突出贡献之一,间接养活了很多人。
    李昕升:是的,要是按西方的一套来做,他们每亩地其实养活不了多少人,如果没有大豆的话,怎么办?土地过两年,就逐渐退化了,失去肥力了,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确实由于中国作物的传播,养活了无数的人口。一方面,增加了作物品种,丰富了世界人民的饮食选择,优化了食物结构,催生了新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有很多高产、优质的作物,世界的人口数量能达到今天的水平,中国的作物是功不可没的。
    黄白鹭  丝绸、瓷器的出口让中国的东方文化附带传播出去,物种交换会不会也形成文化输出?
    李昕升:一样会传播文化,比如中国传到日本的豆腐,以及茶、水稻等,伴随着作物的传播,也往往会有技术、文化和人的交流。比如说大豆,延伸出的文化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日本人曾把豆腐叫作“唐符”或者“唐布”,据说是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传入的,所以日本豆腐行业把鉴真奉为祖师爷,而且豆腐在日本的地位很高。1654年,隐元大师东渡,又把新的豆腐制作工艺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其实也是跟我们唐朝学的,这是直接的文化输出。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华南一带,有一种铜鼓文化。铜鼓文化是和水稻文化密切相关的,没有水稻就没有铜鼓,因为铜鼓主要用来祭天、歌颂丰收,所以铜鼓就是稻作文化的直接产物。我们今天看到东南亚地区,也有这种铜鼓文化,受华南影响的痕迹颇深。包括水车文化也是如此,水车是为灌溉稻田而生,没有水稻就没有水车,所以我们今天提起水车文化,那必须要先谈稻作文化,否则割裂地提水车文化,根本是没有意义的。
    P12-1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