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后,高丽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比辽、金更为强大的邻国——蒙古。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名将木华黎奉成吉思汗之命攻下金朝辽东地区,至此蒙古与高丽正式接壤。嘉定十一年(1218年),一支万余人的蒙古军队在一次追剿行动中闯入高丽境内,高丽王为了送走这群煞神,派遣使者向蒙古人缴纳大批财物和岁币。然而金钱并没有买来和平,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出使高丽的蒙古使者被杀,蒙古以此为借口和高丽断交。南宋绍定四年至绍定五年(1231—1232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两次派遣大军攻入高丽,长达20余年的征服战争就此爆发。高丽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大同江以南、开城以北,避居江华岛的高丽王最终被迫向蒙古称臣。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这个新王朝继承了与高丽的宗藩关系。蒙古帝国时代夺占的高丽土地,即高丽西京(今平壤)以北至鸭绿江以南地区,就此被划归辽阳行省东宁府。同时,元朝出台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强化对高丽的控制:高丽须定期向元朝进贡大批珍贵财物、女子、阉童;每一代高丽王必须将自己的王位继承人自幼送入元朝为质,接受蒙古式教育,成年后方可回国。此外,元朝皇帝还强迫高丽王迎娶蒙古公主为王后,以便随时掌握高丽朝廷的最新动向。高丽就这样被绑上了蒙古人的战争机器。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期间,元朝更是直接在高丽设征东行省,以便征用高丽的人力与后勤物资。根据《元史》记载,元英宗在位时,一度计划废除高丽王位,设置直属元廷中央的三韩行省,但因朝臣反对方才作罢。
元朝末年的动乱,给了王氏高丽政权摆脱蒙古人控制的绝佳时机。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朝为镇压红巾军起义,计划向高丽征兵2000人。此举引发了高丽内部以元朝奇皇后的长兄奇澈为首的亲元派和以高丽恭愍王为首的反元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最终奇澈一派被恭愍王彻底铲除。此时的元朝正忙于镇压汉人起义,难以及时对高丽的政局变动做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恭愍王北进拓地的决心。至正十六年(1356年),高丽恭愍王派遣枢密副使柳仁雨率军攻取辽阳行省双城总管府(今朝鲜永兴一带),西北兵马使印珰进击鸭绿江南岸,高丽向朝鲜半岛东北部的扩张行动再次拉开序幕。至正二十二年,高丽军歼灭关铎部红巾军后,鼓起余勇继续北进,元朝在辽东的实际统治者纳哈出麾下的部队与之交战失利,致使元朝设于朝鲜半岛东北部女真聚居区内的合兰府(今朝鲜咸兴)、洪宽(今朝鲜洪原)、青州(今朝鲜北青)、端州(今朝鲜利原)等地先后落入高丽手中。洪武三年(1370年)左右,高丽不仅将东北边界推进到伊坂岭,甚至在西北方向一度跨过鸭绿江,兵锋直指辽阳城。北元在辽阳行省的势力已无力与高丽继续对抗,恰在此时,新兴的大明王朝把触角伸进了辽东。
洪武四年(1371年),北元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刘益率辽阳行省南部的金、复、海、盖四州军民向明朝投诚。明朝以此设立定辽都卫,迈出了经略辽东的第一步。之后,明朝一边继续对纳哈出的北元军用兵,一边积极加强对辽东的控制。洪武八年(1375年),定辽都卫改称“辽东都司”,明廷开始在辽东地区推行军政合一的卫所体制。此后十余年,明廷忙于在辽东北部打击纳哈出的北元势力,难以抽出精力控制鸭绿江一图们江南岸的原辽阳行省故土,以致聚居该地的一些与高丽不睦的女真部落,因失去强有力的支持,再难与高丽对抗。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廷安排辽东都司下辖的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真五千户所,收容大批因不愿服从高丽统治而从朝鲜半岛北部迁入辽东的女真部众。至于留居朝鲜半岛北部的女真部族,则不得不转变对高丽的敌对态度。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