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人类最伟大的冒险(太空探索史)(精)/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ISBN:9787504698414
作者:作者:(澳)科林·伯吉斯|责编:郭秋霞//李惠兴|译者:燕子
定价:¥118.0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39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导言
第1章  明日的召唤
  狗狗飞上天
  黑猩猩宇航员
  一个民用航空机构的诞生
第2章  初入太空
  发射台上的灵长类动物
  载人太空飞行前奏曲
  苏联在行动
  稚嫩的第一步
  格里索姆与不堪回首的“自由钟7号”
  带翼的飞船
第3章  入轨
  NASA的回应
  绕行3圈后安全溅落
  “失去”的宇航员
  太空两兄弟
  教科书式的飞行任务
  “水星”号的收官飞行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第4章  虚空漫步
  几近生死的太空行走
  女性乘组
  “双子座”计划
  美国人的太空行走
  太空交会并非一片坦途
  太空中的紧急时刻
  后备乘组上阵
  告别“双子座”
第5章  发射台上的悲剧
  座舱失火
  沃利、沃尔特和唐的首秀
  苏联空间项目总设计师去世
  苏联失去一名宇航员
第6章  俯瞰月球
  命运多舛的登月计划
  轨道上的“蜘蛛”和“橡皮糖”
  登月前的最后一步
第7章  伟大的飞跃
  机缘巧合的“阿波罗”1l号乘组
  首次登上月球
  邂逅闪电
  太空中的生存博弈
  探月退潮
  载入史册
  探查笛卡尔山脉
  月球上的最后一个人
第8章  苏联的挫折与美国的“天空实验室”
  一次惊人的损失
  “天空实验室”:美国首座太空站
  “天空实验室”恢复服务状态
  宇航员轮换
  一次太空“兵变”
第9章  恢复“联盟,礼炮”飞行计划
  太空握手
  “联盟”计划继续推进
  苏联的飞行任务和更多纪录
  新锐宇航员
  “客座宇航员”计划的来宾
  “航天飞机一‘和平’号空间站”计划
  “和平”号空间站上的美国人
  “和平”号空间站的问题
第10章  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
  不同凡响的机器
  发射
  航天飞机的后续任务
  采用新的飞行任务编号
  航天飞机功能的拓展
  “挑战者”号罹难
第11章  拓展太空探索的边界
  日益壮大
  太空中那只不太完美的“眼睛”
  “哥伦比亚”号的灾难
  建造“国际空间站”
  “暴风雪”号:苏联的航天飞机
  从美苏宇航员到中国航天员
  太空“旅游”遭遇挑战
结语  太空旅行的未来
  从太空俯瞰地球
参考文献
部分参考书目
致谢
致谢图片提供者
索引
译者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1章  明日的召唤
    几个世纪以来,经过无数探险家坚韧不拔的努力,地球上曾经被认为人类难以涉足的区域,如丛林、海洋、沙漠和南北极,已逐一被征服。今天,虽然在这个伟大的蓝色星球上仍有许多未知领域,但另一个更具诱惑力的领域又开始吸引人们去探索和认知,这就是太空。这是一片垂直疆域,离我们上方只不过几十千米,但却远比人类从前所面对的任何领域更具挑战和危险。
    纵观历史,人类总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探寻新知识的冲动,月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长久以来,夜空中的这个奇妙星球带给人们极具魅力的诱惑,人类始终对它充满了好奇。然而,我们应当首先了解的是环绕并保护着我们的大气层,了解它的极限及它的危险性。
    20世纪中叶,无所畏惧的气球驾驶者升到了寒冷的高空,发现在那里的严寒条件下,他们头顶上巨大的充气气球竟如电灯泡一般脆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争强好胜的飞行员们竞相驾驶他们的超音速坐骑,冲击人类和机械设备的极限,到达没有空气、无法在机翼上产生升力的高度,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死亡之地。在这里,任何航空器,无论动力多么强劲,空气动力学设计多么先进,都会屈从于铁面无私的“虚无”,瞬间坠落,而自己却束手无策。
    要征服使人欲罢不能的高空不仅仅是一个合适的航空器问题,为了使飞行员能够在接近真空的空域中存活下来,增压舱、氧气面罩和高空专用服装都必不可少。在海拔18千米的高度,大气压力几乎为零,任何飞行员在这个高度如果不穿专用飞行服,佩戴专用呼吸设施,就会因缺氧而致昏厥。还有,如果在极高空不穿增压服,会使血液起泡,就像拔去塞子的香槟酒一样。如所有战争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难得的几个积极成果之一,就是带来了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技术在战后帮助我们在太空探索领域迈出了最初的试探性步伐。
    1945年,纳粹德国的衰亡越来越迫近,也越来越不可逆转。美国和苏联军队击溃德国纳粹,长驱直入,快速推进到德国的心脏地带。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缴获V-2导弹项目相关人员和设备,这种导弹一度十分强大且令人生畏。
    美国军队迅速聚敛起大量火箭和火箭零部件,数十名被俘或投降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也被充实到美军。这些杰出人才和他们的家庭以及所有配套设施,都被远渡重洋转运到美国西南部新墨西哥州一个叫作白沙的偏远地方。凭借其在火箭技术领域——无论是单体火箭还是希特勒的V系列武器方面的卓越才能,韦恩赫尔·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迅速成为美国导弹计划的领军人物。
    而一路高歌猛进的苏联军队却没有如此丰厚的收获,但他们仍想方设法缴获了少量V-2导弹战利品,并抓获部分从事德国火箭研究的技术人员。借助这些资源,苏联的导弹研发在卡普斯京亚尔(Kapustin Yar)得以继续开展,这里地处里海北部大平原,环境荒芜。苏美两国都把研发重点放在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导弹方面,但也有部分人始终怀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愿景,即人类总有一天会将威力更强大的火箭用于征服太空。
    在地球上一个最为蛮荒之地,处于最严格的保密之中,人类开启了外太空的探索之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苏联,是一个叫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Sergei Pavlovich Korolev)的人,带着这种对未来的愿景,凭借坚强的意志,将这一切变成了现实。科罗廖夫作为苏联空间研究项目总设计师,怀着无人企及的满腔热情和紧迫感,长期隐姓埋名、潜形年早逝后才为人所知。
    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叫日托米尔(Zhytomyr)的小镇,青年时期就读于基辅工业学院,随后又进入莫斯科大学,在那里他对火箭推进器产生了浓厚兴趣。科罗廖夫后来加入了一个致力于液体燃料火箭研究和试验的兴趣俱乐部——反冲运动研究小组(Group for theStudy of Reactive Motion),并成为俱乐部的一名活跃成员。不久,约瑟夫·斯大林领导的军方高层意识到这个民间组织的工作意义非凡,于是于1933年下令将其由军方接管。后来该机构演变成喷气推进研究院(Research Institute for Jet Propulsion),成了导弹和火箭动力滑翔器的官方研发中心。
    科罗廖夫在这里持续工作至1938年,之后在大清洗运动中,根据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他被判处10年强制劳动,被遣送至一所斯大林时代管理严苛的劳改营(Gulags,古拉格)。他在那里待了2年,从事铁路、造船和金矿挖掘劳动。科罗廖夫此前从事的火箭研究最终引起了也曾被监禁过的著名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Andrei Tupolev)的关注。尽管仍是政治犯,科罗廖夫被允许参加图波列夫的设计团队。
    P13-1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