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苏州古城/符号江苏口袋本
ISBN:9787574102460
作者:作者:王稼句|责编:舒金佳
定价:¥40.0
出版社:null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18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吴都春秋
  第一节  吴大城的起建
  第二节  故都遗迹寻踪
  第三节  最早的礼制性大城
第二章  古城沧桑
  第一节  横山下的新城
  第二节  唐宋江南雄郡
  第三节  建炎毁城
  第四节  废墟上的重生
第三章  东南都会
  第一节  蒙元时代
  第二节  明清的繁华
  第三节  近代的变迁
第四章  吴郡城郭
  第一节  大城和小城
  第二节  都市里的田野
  第三节  衙署林立的省城
第五章  文脉地标
  第一节  文庙和泮宫
  第二节  浙西第一客馆
  第三节  玄妙观里
  第四节  钟声塔影
第六章  诗意江南
  第一节  坊市·街巷·民居
  第二节  城里半园亭
  第三节  画桥三百映江城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节  吴大城的起建
    追溯苏州城市史,应该从寿梦说起。
    寿梦是仲雍十九代孙,乃去齐之子,名乘,又称孰姑,公元前585年继位。在吴国史上,他第一个称王,也是从他开始,吴国才有了明确的纪年。寿梦在位25年,公元前561年卒。在寿梦时代,其将都城从梅里迁至今苏州一带。《世本·居篇》说:“吴孰哉居藩篱,孰姑徙句吴。”孰哉即仲雍,藩篱即梅里,意谓仲雍之居在梅里,寿梦则已徙句吴。“句吴”即吴。《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说:“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寿梦徙置的都城,仍在吴“外郭三百余里”的范围内。或说寿梦所徙都城在胥湖口,翁澍《具区志·杂纪》引《图经》:“吴王寿梦故城在胥湖口。”胥湖是太湖东岸五湾之一。唐宋学者也多寿梦徙都的记载,如陆广微《吴地记》就记载了平门、夏驾湖、苑桥、都亭桥、齐门、将门等寿梦时代的地名。按地名随迁之例,都不在今苏州城范围内。又,昆山故城亦寿梦所筑。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一》说:“昆山县,本秦汉娄县,其城吴子寿梦所筑。”
    1992年,浒关真山大墓被发现。其中大真山顶的春秋墓葬,封土高厚,墓室宽大,葬具为七棺二椁,并由玉面饰、珠襦、玉甲饰和阳具饰组成玉殓葬。如此规格的墓葬,与曲村北赵晋侯墓、寿县蔡侯墓的级别几乎相等,当是春秋中后期诸侯王墓葬。据苏州博物馆《真山东周墓地》推断,墓主唯有寿梦。《左传·襄公十二年》说:“秋,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礼也。”如此则寿梦已徙都今苏州一带无疑矣。
    如果以寿梦徙都作为苏州城市史的起始,至今已有近2600年了。
    寿梦卒,长子诸樊继位。《世本·居篇》说:“诸樊徙吴。”这是寿梦之后又一次扩建都城。如果说寿梦都城在胥湖口,或因城址占地狭窄,或因自然环境变化,诸樊将城郭的范围向内陆扩大。诸樊卒,又历馀祭、馀昧。馀昧卒,传其子于州,即僚。自诸樊至僚的都城,没有徙移的文献记载。就僚时的情形来说,这个都城已有一定规模,市场交换频率较高,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市正。如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奔吴,《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称其“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
    公元前514年,诸樊之子公子光用专诸为刺客,弑僚而篡夺王位,号为阖闾。阖闾登阼不久,就计划新造大城,这应该是在诸樊至僚的故城基础上进一步向内陆扩大,规模更巨,增筑更多,军事防御功能大大加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这座大城,史称吴大城、阖闾城、阖闾大城等。
    这座大城的坐落,不见先秦文献记载,至《越绝书》才提到它的所在,只是说得比较隐晦,容易被忽略。一是《计倪内经》说越王勾践问计于计倪:“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山林幽冥,不知利害所在。”则吴大城在山林之中,并非今苏州城之坐落平原。二是《外传记·军气》说:“吴故治西江,都牛、须女也。”西江即胥江,由胥口入,经由今木渎。
    至于明确表达吴大城即今苏州城的说法,则已在唐代中期。杜佑《通典·州郡十二》说:“苏州,春秋吴国之都也。”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等亦持此说。自此以后,这个说法遂成正统。但在唐代,亦未得到普遍认同,如白居易《东城桂三首》小序就说:“苏之东城,古吴都城也,今为樵牧之场。”这个说法,大概缘于甫里阖闾浦的吴宫故实,陆龟蒙有《问吴宫辞》。
    虽然吴大城即今苏州城之说居正统地位,但吴大城在今木渎一带,则故老相传,悠悠千载。如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城邑》说:“流俗或传吴之故都在馆娃宫侧。”洪武《苏州府志·城池》引《崇德县志》:“吴之国都,今平江木渎。”清初葛芝《游仰天坞记》说:“徐山人指示旧城之基,始知吴王建国,连山跨谷,俯瞰太湖,故相传响屧、玩花、采香诸迹不越数里内。今去郡城约三十里,迁筑之日未知何代,吾安知数百年之后不更改卜于是耶。”迄于今,还流传不少谚语,如“先有木渎镇,后有苏州城”“先有长岗浪,后有苏州城”等,佐证了这一说法。
    在其他文献记载中,也可看到吴大城在今木渎一带的证据。
    先从吴大城外来说。《左传·哀公十七年》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阵。”《吴郡志·古迹一》说:“越伐吴,吴王在姑苏,越筑此城,以逼之,城堞仿佛俱在。”越城遗址在今石湖东北岸。“姑苏”,指姑苏台,正在对岸,即今越来溪西横山一线之后。如果吴大城即今苏州城,则不可能于此相持。又,《国语·吴语》记伍子胥将死,留下遗言:“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史记正义·吴太伯世家》引《吴俗传》:“子胥亡后,越从松江北开渠至横山东北,筑城伐吴,子胥乃与越军梦,令从东南入,破吴。”越军自“东南入”,那吴大城必在越来溪西,“悬吾目于东门”才说得通。又,《吴郡志·杂志》引《吴地记》:“阖闾十年,国东有夷人侵逼吴境,吴王大惊,令所司点军。王乃宴会亲行,平明出城十里,顿军憩歇,今憩桥是也。王曰:‘进军。’所司又奏:‘食时已至,令临顿。’吴军宴设之处,今临顿是也。”憩桥、临顿均在今苏州城内,如果“出城十里”,唯吴大城在横山之西才合乎。如果大军尚未出城,就要憩歇、临顿,岂非笑话。
    P3-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