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谢林导读
ISBN:9787547320525
作者:作者:(德)威尔海姆·G.雅各布斯|责编:陈哲泓//时方圆|译者:王丁
定价:¥49.8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240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中译本序言
前言
引用体例
第一章  Rama dama
第二章  浮生掠影
  施瓦本的少年
  莱比锡的家教
  耶拿的教授
  维尔茨堡的教授
  在慕尼黑和埃尔朗根
  重返慕尼黑
  客居柏林
第三章  始自康德
  理论与实践的因果性
  先验统觉的意识
  对自由的理智直观
  早期谢林的洞见
第四章  早期神话学
  神话之为哲学论题
  神话的形式
  神话的内容
第五章  自身意识与自由
  自身意识与自身规定
  一条阿里阿德涅之线
第六章  自然与无条件性
  康德的无条件者理论
  无条件者中的有条件者
  自然——精神的他者
第七章  艺术
  艺术的生产
  历史与艺术
第八章  本原与历史
  自由与永恒
  自由之为生命
第九章  晚期神话哲学
  诸神的实在性
  多神论
  神话与危机
  绝对一神论
  神话进程
  第十章  理性与启示
  谢林的哲学概念
  否定与肯定哲学的区分
  启示哲学
  “我们意愿自由是万物最终的原因”
  余论  为什么要读谢林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眼下这本小册子所属的这套丛书是一套哲学家导读,这一册新出的是谢林导读。用哲学的“行话”说,这套丛书是为了阐发应当去研习这些哲学家的理由。这些理由也会让读者相信,研读诸如谢林这样一位哲学家是有收获的。但这些理由并不是为了去“说服”读者强行接受。毕竟或许对有的人来说,这些理由都不真切,而对有的人来说,这些理由对他进行哲思的自由来说不可或缺。所以只有在人要求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同思考者时,我们提供的这些理由才会让人信服。谁要想进行哲学思考,谁就是在与那些自由的灵魂打交道——据我所知,谢林似乎是唯一一个说过这话的人——而所谓自由的灵魂,就是有勇气“运用他们自己的理智的人”。
    自由地去思想无益是哲学最原本且必不可少的前提。而另一个前提则是了解哲学的历史,比如谢林就精通哲学两千年来的历史。在他之前,有着一大批思想家,他们都为谢林准备好了论题和难题。在他20岁结束大学学业那年——比一般人早3年——他就已经在哲学史上找准了自己三个主要的致思方向,并且终身钻研它们:柏拉图,斯宾诺莎和康德。其中首先要提的就是康德,谢林终身都在与康德思想进行着紧张的理解与争辩,确切说:谢林接受了康德思想,也一直在从这种承认出发批判康德,并试图比康德走得更远。在这一点上,谢林与他同时代的另外两位大师,费希特和黑格尔并无不同。他们都把康德哲学理解为一个全新开端,并都与康德哲学深有关联。
    把谢林与康德比较一番这一点会更加清楚: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著作中开启了全新的东西,所以相对来说并没有怎么回溯哲学史。所以康德的形象是一个哲学的改革者;在他涉及先前的各种哲学学说时,大多数时候他都是批判和划清界限的态度。但德国唯心论者不一样,或者说,受康德哲学革命影响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呈现出来的面貌并不一样。对他们来说,他们为之欢呼的这场革命是最近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就是他们的当下,所以已然是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基准点了。谢林尤其如此,从他十七岁提交的第一部正式哲学论文开始,就不断地呈现出带有康德烙印、他那个时代特有的论说风格,尤其呈现出康德本人的那种腔调。
    所以进入谢林哲学最好的入门就是稍微了解一下康德。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先得狠狠钻研七年康德,之后再来狠狠钻研七年谢林,没必要这样舍本逐末。毕竟我们不用像雅各那样,为了娶拉结,不得不做两份七年的工。但无论如何,谢林从一开始就正确认识到,他的哲学思考一定要深深植入哲学的历史中,而康德在其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所以在读谢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康德和哲学史这两个背景。当然了,这是我作为作者,从我自己对谢林的了解出发给的建议;如果说得太绝对,成了一种“强迫”,那就不是哲学应有的姿态了。无论如何,在哲学思考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凭着自己特有的姿态开始自己的思考。而不管怎么看,谢林的思考都是凭着康德开始的。
    可为什么既然有了康德,还要读谢林呢?对此来说,有许多非常实用的理由不得不提。且不说能进行哲学思考对年轻人来说颇能帮助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这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就那些要做博士论文和教授资格论文的年轻人来说,选择谢林为首要研究对象也极为有益。第一,谢林目前还是一片思想上的富矿。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注意到,谢林相关的研究文献这几年迅猛上升。第二,谢林全集的《历史考订版》终究还是在陆续出版,它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在这个新编版里,可以揭示出很多关于谢林新的东西,比如他的“自然哲学”现在就被视为开辟了许多对现实进行反思的哲学,所以可以在谢林的哲学中不断开辟新领域。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哲学兴趣,我说的这些“实用性”理由的“实用性”也就不可能了。
    不过既然提到了“哲学兴趣”,我就要多说一下,为什么需要培养一种其视野超出康德之外的哲学兴趣。确切说,要看到康德的后继者们进一步发挥并实行了什么。至少就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到,整个后康德唯心论所致力的,就是把在康德那里由于批判而被割裂、分立的东西,整合为体系的统一体。尤其是自由必须在体系中具有中心、而非从属的地位,这一点在康德之后的体系努力中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对“如何在体系中思考自由”这个问题,后康德的唯心论者有不同回答,但对他们所有人来说,这个问题都是一个主导问题。
    P3-7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