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人间游戏(人际沟通心理学)
ISBN:9787201183404
作者:作者:(美)艾瑞克·伯恩|责编:苏晨|译者:汪畅
定价:¥42.0
出版社:天津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23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引言
  社会交际
  时间结构
第一部分  游戏分析
  第一章  结构分析
  第二章  沟通分析
  第三章  程序和仪式
  第四章  消遣
  第五章  游戏
    定义
    经典游戏
    游戏的起源
    游戏的功能
    游戏的分类
第二部分  游戏词典
  概述
    注记
    口语
  第六章  生活游戏
    一、酒鬼
    二、债务人
    三、招惹我吧
    四、可算是逮着你了
    五、看看你都让我做了什么
  第七章  婚姻游戏
    一、窘境
    二、法庭
    三、冷淡的女人
    四、忙碌
    五、要不是因为你
    六、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
    七、亲爱的
  第八章  聚会游戏
    一、这还不糟吗
    二、瑕疵
    三、笨手笨脚
    四、那你为什么不——听起来很不错,但是
  第九章  性游戏
    一、你去和他斗吧
    二、性倒错
    三、挑逗
    四、丝袜
    五、争吵
  第十章  地下游戏
    一、警察抓小偷
    二、你会怎么出去
    三、让我们来耍个花招吧
  第十一章  诊疗室游戏
    一、温室
    二、我只是好心帮你
    三、贫穷
    四、乡下人
    五、精神病学
    六、愚蠢
    七、木头腿
  第十二章  好游戏
    一、照常工作的假期
    二、绅士
    三、乐意效劳
    四、亲切的智者
    五、他们会很高兴认识我
第三部分  超越游戏
  第十三章  游戏的意义
  第十四章  玩家
  第十五章  沟通范式
  第十六章  自主性
  第十七章  自主性的培养
  第十八章  游戏之后
附录  行为分类
消遣和游戏的索引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结构分析
    通过对自发的社交活动的观察(尤其是对团体治疗的观察),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人们会不时地改变自己的姿态、观点、声音、用词,以及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而且,这些行为上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情绪上的变化。对于特定的个体来说,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特定的心理状态常常一一对应,并且不会相互重合。“自我状态”(ego states)的概念便是在这些变化和差异中形成的。
    如果使用专业术语的话,自我状态在现象学层面可以描述为一个连贯协调的情绪系统,在行为方面可以描述为一组对应的行为模式。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自我状态是一个伴随一系列相关行为模式的情绪系统。每个人的自我状态都是有限度的,其反映的是一种心理现实,而非一个特定的角色。自我状态可分为三类:①类似于父母的自我状态;②一种对现实自主、直接、客观评价的自我状态;③一种可以反映人类古老经验、从童年时期留存下来、仍然活跃的自我状态。从专业用语来讲,这三个类别分别被称为外在心理、现今心理、早期心理的自我状态。再从日常用语来讲,它们一一对应的是父母自我状态(Parent)、成人自我状态(Adult)、儿童自我状态(Child)。除了最为严谨的学术探讨之外,这些通俗的术语适用于任何讨论。
    在生命中的任一时刻,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不仅会表现出“父母”“成人”或“儿童”的自我状态,而且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准备着从一个自我状态转换到另一个自我状态。这一观察结果可以提供一些诊断方面的帮助:“那是你的父母自我”意味着“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姿态/措辞/情绪反应等与你的爸爸(或妈妈)一致”;“那是你的成人自我”意味着“你刚刚对当下的情况做出了一个自主、客观地评估,以一种不偏不倚的方式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察觉到的问题/总结出的结论”;“那是你的儿童自我”意味着“你表达情绪的方式和意图就像个小孩子”。
    这三类表达的含义如下:
    1.在与自己的父母(或者替代父母的其他养育者)生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将父母的自我状态嵌入自己的自我状态中。外在心理开始活动后,这些父母的自我状态就会显现出来。通俗来说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自己的爸爸妈妈。”
    2.当适当的自我状态(现今心理)激活后,每个个体(甚至包括儿童、智力迟钝者、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都有客观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通俗来说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成人自我。”
    3.每个人的过去总是比现在年轻,而且每个人都保存着早年遗留下来的痕迹。早期心理开始活动后,这些讨去的痕迹就会显现出来。通俗来说就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小时候的自己。”
    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下面的结构图。就目前来看,图1(a)完整地呈现了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分别由父母、成人、儿童的三种自我状态构成,图1(b)为图1(a)的简略图。这三者相互对立,截然不同,因此需要区别开来。对一个没有经验的观察者来说,这些区别可能一开始并不明显。但对于发现其区别的人来说,他会很有兴趣花时间学习结构诊断。
    在我们结束结构分析这个主题之前,应该补充说明几点:
    1.结构分析之所以不使用“幼稚”(childish)一词,是因为人们不仅对这个词反感,而且很想立刻停止和摆脱幼稚的状态。实际上,会使用“孩子似的”一词描述儿童自我状态(早期的自我状态)时,它强调的是生物学方面的意义,并不带有任何的贬义和偏见。儿童自我状态在很多方面都是人格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儿童自我状态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给一个家庭带来快乐、创造力和魅力一样,能为个人生活带来诸多益处。如果一个人的儿童自我状态是混乱不堪、不健康的,那么后果很有可能是不幸的,但他仍然可以尝试一些补救的措施。
    2.“成熟”和“不成熟”也不在结构分析的讨论之中。在这个体系中,不存在所谓的“不成熟的人”。尽管儿童自我状态的确能够不当地左右一些人,但这些人都拥有结构完整的成人自我状态,只是有待激活而已。相反,所谓“成熟的人”是那些能够在大多数时候让成人自我状态控制自己的人,但他们的儿童自我状态偶尔也会像其他自我一样控制自己,通常也会带来令人不安的结果。
    3.需要说明的是,父母自我状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表现形式。直接的父母自我状态是积极主动的,个体的反应与他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实际反应一致(“照我做的做”);而间接的父母自我状态则是一种影响力,个体会以父母所希望的方式回应(“不要照我做的做,要照我说的做”)。在第一种情况下,个体成为父母中的一员;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个体让自己遵从了父母的要求。
    P13-1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