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第11辑)
ISBN:9787522512709
作者:编者:谢清果//钟海连|责编:郝军启
定价:¥76.0
出版社:九州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6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一、华夏传播与媒介考古学(主持人:姚锦云)
  媒介考古视角下书论与墨迹的间性及互证--以陆柬之书风取法为例 卢忠敏
  俯仰自得丝弦上——媒介考古视角下传统古琴音乐的即兴 李自然
  流行何以成经典——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传承的媒介学“考古” 杨紫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间艺术传播(主持人:杨立川)
  民间艺术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 梁利伟
  民间节日艺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策略研究  张婷
  论民间艺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张峰
三、跨文化与情感传播研究(主持人:徐明华)
  中国现代性与情感传播:国际话语的锚点与转向  徐明华  李孟秋
  情感分析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方法意义:源流、应用与反思  肖珺  黄枫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基于共情理论的视角  刘沫潇  李虹
四、新媒介技术场景下的性别文化传播研究(主持人:曾丽红)
  探析乙女向游戏对女性的主体性与认同感建构--基于《恋与制作人》的个案研究
  曾丽红  钟洁柔
  社交媒体时代女性消费主义视角下的“拼团名媛”现象解读  徐来  艾奕嵘
  从社交游戏到元宇宙:剧本杀的三维发展模式、现实问题与创新路径  王艺  黄琦超
五、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主持人:陈娜)
  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金课”建设之道   陈娜
  中国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研究  张驰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刍议  高杨
  融媒体时代影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革新与模态转型  颜彬  韩红梅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持人:林升梁)
  中庸思想下港澳台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林升梁  汪韵珂
  百年党史的民族记忆与故事创新--基于2021年建党百年红色主题剧展演研究
  韩红星  张静彤
  “内生”视角下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建设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基于罗平县腊者村的研究  张剑  迟晓景
七、纪录片与文化传播(主持人:李智)
  文献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特征--基于整体史观研究方法对不同时期文献纪录片传播研究
  王大鹏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纪录片研究与实践的主题流变 杨琳  李响
  “快传播”时代的“慢”审美体验--李子柒纪实短视频影像叙事分析  佘李萍 徐智鹏
八、盐文化传播研究(主持人:郑明阳)
  从盐的分类词语看盐的社会生活文化变迁--以《新乡盐业副食品公司志》为参照
  白雁南
  盐的痛与哀伤--蹇先艾盐题材小说简论  郑明阳
九、圣贤文化与组织传播研究(主持人:孙鹏)
  老庄平等观的内在逻辑及现代价值  刘芳芳
  《庄子》“真人”思想的传播及其美学内涵 孙彩琪  孙鹏
  孔子圣贤思想的实践方案及其困难--以“忠恕”之道为中心(上) 周丽英
  性向善论的理论困境 孙明柱
十、国学新知(主持人:陆元祥)
  谈谈王阳明的政治思想  余怀彦
  泰州学派的民间化儒学研究  季芳桐
  从黄道周儒学工夫论看晚明经学崛兴之趋向  杨肇中
  论唐文治性理学思想及其对佛老的判释  朱光磊

精彩页/试读片段

    俯仰自得丝弦上
    ——媒介考古视角下传统古琴音乐的即兴
    李自然
    一、音乐的即兴
    (一)“即兴”概念
    关于“即兴”,《辞海》释为:“根据眼前感受而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就着临时发生的兴致(进行创作、表演等)。”它的意思也就是兴之所至、即时表达。
    对于“音乐的即兴”,《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言:“The creation of a musical work, or the final form of a work, as it is being performed.”(乐曲的创作或乐曲的最终形式,就是它的表演形式。)《哈佛音乐辞典》则说:“The art of performing music spontaneously, without the aid of manuscript, sketches or memory.”(在没有手稿、草稿或记忆的帮助下,自发的音乐表演艺术。)《现在和历史中的音乐辞典》定义其为:“即发性的音乐演奏或无准备的音乐演奏。”这些定义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点:在音乐的即兴中,演奏即为创作,二者具有共时性。
    在特定的文化场域(如音乐演奏)中,“即兴”伴随着相应的文化记忆和内容编码,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二)音乐即兴的普遍性
    作为世界主流音乐文化的西方音乐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将作曲家和演奏者拆解分工的音乐生产系统。许多音乐演奏者丧失即兴能力,即兴演奏在音乐文化中退居边缘地位,被更多人视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创作行为。
    有一批学者揭开了即兴音乐的神秘面纱。蒂罗(Frank Tirro)指出:即兴对于训练有素的爵士音乐家来说,只是日常事务。伯纳德(Pamela Burnard)亦提出:即兴创作“在西方艺术音乐(特别是巴洛克艺术)、爵士乐、民间音乐以及世界各种音乐中非常典型”。马丁(Peter J. Martin)言:“所有风格的非洲裔美国人音乐都有即兴因素,即兴能力并不只是拥有特殊才能者的天赋。”即兴的神秘性之所以虚假,因为即兴实践具有一套可掌握的方法。斯莫(Christopher Small)表明:即兴音乐是在一定的规则框架中发生的。
    深入中国传统音乐随处可见即兴的影子,尤其是在传统民间音乐中。黄翔鹏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流动的活力正在于“不可凝固的即兴性”,传统音乐就是在“即兴性、流动、变化中得以青春不朽的”。中国传统音乐最具活力的灵魂便是这“即兴性”。汉族民间音乐的“一曲多变”就生长在即兴这片土地上,且多为“框架式即兴”。这与爵士乐即兴具有极强的相似性,两类音乐的组织形式、思维方式虽有很大差别,但都具有约定俗成的框架传统。江南丝竹、民间吹打、传统戏曲无不以框架式即兴的形式存在、传续与发展,而民间音乐对传统琴乐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即兴”促进了音乐的传播,既包含深厚的文化传统、又容纳自由的个性表达,以相应的材料、技术、群体、环境作为支撑,成了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传承媒介。音乐的即兴必然具有普遍性。
    (三)音乐即兴的要素
    在具有典型即兴特质的音乐种类中,爵士乐是被研究最详细的一种。依据诸家对爵士乐即兴性质的研究与分析,笔者归纳出框架式即兴音乐的四项要素:模式化、沟通性、情境性、具身性。
    爵士乐的即兴是“可习得”行为。爵士音乐家作为爵士音乐的“语言共同体”,使用相同的“语汇”和同类“语言组织结构”,即对爵士乐的节奏、旋律进行编码,使爵士乐即兴趋于“模式化”;这让他们的音乐在彼此之间具有了对话与沟通的传播功能(沟通性),形成无数再创造的新表述;爵士乐的即兴演奏没有一次是相同的,他们的音乐表达随着情境变化(情境性);音乐即兴尤其注重演奏(唱)者的身体感觉,掌握爵士乐的传统模式、将其磨炼至纯熟后,“让大脑在临场活动中放弃理性和知性的思考,交由动作思维操作”,让身体作为传播中介参与其中,从而可以信手拈来地在乐器上“歌唱”(具身性),便能造就每位表演者独特的音乐呈现。
    此外,传统爵士乐是在非正式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中被传续下去,或不记谱或以简略大纲为谱,符号形式松弛灵活,留给演奏者极大的表现空间,这是爵士乐即兴的必要前提。
    与之相同的是传统古琴音乐的即兴。琴乐即兴是古琴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包含了模式化的符号信息、沟通化的传播方式、情境化的表现背景,以及具身化的演绎中介几个方面。
    二、传统琴乐的即兴迹象
    《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作品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著,所载多为先秦古曲,仅两三首为西汉题材。除个别曲目缺失题注,其余都对音乐背景进行较为具体的介绍,描述了某人在某种情境下援琴奏曲、直发慨叹的情节:
    (邵国之女)欲伤所谗,而不逢时,于是援琴而歌。(《驺虞》)
    (卫女)拘于深宫,思归不得,心悲忧伤,遂援琴而作歌……(《思归引》)
    (孔子)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