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我想和你谈谈精神病人的世界
ISBN:9787543987135
作者:作者:(韩)理端|责编:苏密娅|译者:谢恭霓
定价:¥59.8
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269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部分 不为人知的疾病世界
  第一章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会坚持到最后
  第二章 写给第一次踏进精神病世界的你
  第三章 帮助患者:病识感、疾病认同以及自助小组
  第四章 抑郁症:像猫咪一样生活
  第五章 躁狂:老实人的地狱
  第六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悲哀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调弦的人
第二部分 带着疾病生活
  第八章 不会康复的人
  第九章 初步了解药物
  第十章 第一次去看精神科,该和医生说什么
  第十一章 抑郁症康复指南
  第十二章 双相障碍康复指南
  第十三章 用兴趣来对抗时间
  第十四章 如何处理财务问题
  第十五章 如何适应学校与职场生活
  第十六章 进一步了解药物
  第十七章 住院隔离见闻录
  第十八章 关于自我的记忆
  第十九章 关于自残的那些事
  第二十章 写给想要自杀的人
  第二十一章 两个患者的“孤岛恋爱”
  第二十二章 父母与医生:一无所知,无所不知
  第二十三章 对精神病患者的支持要素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会坚持到最后
    说起第一次发病,我见到的精神病患者全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十几岁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差不多二十岁出头、大学时期第一次发病,人生开始切切实实地变糟;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校级诊所却对频繁的自杀企图等已经加重的病情无能为力;然后接受心理医生和周围人的劝告,开始接受药物治疗;然而,试过各种药物都不管用,病情反倒越来越重,陷人了深深的沮丧,并出现各种成瘾问题。
    那时,几乎没有用来称呼这种情况的术语。大多数人都是日后回想起来,自我安慰说:“好像是抑郁症。”对于这些人来说,学校的制度或者态度至少相对灵活,毕业后离开了校园,疾病的攻击会集中而迅猛。找到新的归属之前,他们一直备受疾病折磨。
    接受诊疗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很费时间,需要具备极度的耐心,而这往往是精神病患者难以承受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系的精神科给每个人的药物处方大同小异。而且在线药物搜索系统。不给力,很难查到那是些什么药物。我和朋友对比了自己拿到的药物,试图进行区分。“你的药也不管用吗?”“我的药也不管用。”“那我们混着吃吧。”我们有时还会切成两半再吃。把药片放在手掌上,用刀切开,手掌上满是奇怪的划痕。黄色的是劳拉西泮,蓝色的是酒石酸唑吡坦片(思诺思)。不过,哪种药物也未能把我从那种生活中解救出来。向医生描述症状时,我觉得应该说出自己的故事,让医生理解,所以每次都会讲述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医生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后来病情急剧加重,医生和药物却没有任何变化。我完全无法感知病因、症状、预后等一切状况,整个人无精打采,感觉自己很没用。这种情况加速了身心能力的下降,最终引发了跳楼事件。
    我确诊了抑郁症,可以申请病假休学,据说这是那所学校的首例。由于曾在专业课发言时陷入恐慌而导致晕厥,我很不情愿重新回到学校听课。十分庆幸的是,没有人问起过这件事。随后,我找到了新的归属。我当时是女学生总会选举运动总部的成员,那段时期的我十分怪异,每天一定要磨蹭到很晚才回家。明明住在学校附近,每天早晨却都要去没人的地下室或者顶层洗手间,在洗手池用洗手液洗头,然后吹干。我还会躲起来吃东西。那种生活很蠢,说不定我正在发疯。就算是死,我也不想回到之前有过恐慌发作经历的那栋楼。那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心理创伤反应,但我作为当事人,在那一刻却无法理解也难以控制这些情绪感受,以及糟糕的预感……每次想到这些,我就浑身发冷。因此,我故意每天建立新关系、制造新事件。在那个过程中,我意识不到那是接近于病态的行为,就算意识到了,也非但不控制病情,反而有一种莫名的亢奋感。所以凡事放任自流,来者不拒,尤其热衷于参加酒局。
    初次发病过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与外语能力、人际交往技巧等,或遭到破坏,或面临崩溃,却又浴火重生。我体验到了精神病的各种症状,经历了自残、自杀等自我伤害的事故,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常识性”的事故。我依然会产生破坏性的想法,却也能完成学校的作业。对于这种奇妙的共生,我的好奇胜过不悦。我和疾病像是在赛跑,彼此不相上下。因此,我可以比独立奔跑时跑得更远。这种想法会加重病情,我当时却并不知道。我只是感觉不那么孤单了,所以心情很不错而已。
    新的症状随时可能毫无预兆地出现,却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出现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发病率是百分之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努力消除这种冲突。只要尽量降低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过,精神病患者们野心很大、自尊心很强、年轻气盛,绝对不会选择这种回避的方法。而且一个人活着,不可能消除发生在自身的所有变化。最终,他们不断冲撞、破坏,一直在制造发病的机会。如此一来,病情加重之后,就不可能再回到以前。
    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