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共3册)
ISBN:9787506890519
作者:作者:(英)J.F.C.富勒|责编:王淼|译者:王子午//李晨曦//小小冰人
定价:¥369.8
出版社:中国书籍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718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译序
前言
序章  帝国主义的崛起
第一卷
  第一章  萨拉米斯海战(公元前480年)与普拉蒂亚会战(公元前479年)
    大事记 希腊内部的争霸
  第二章  叙拉古的围攻(公元前415年至公元前413年)与伊哥斯波塔米海战(公元前405年)
    大事记 马其顿的崛起
  第三章  高加梅拉/阿贝拉会战(公元前331年)
    大事记 罗马的崛起及其与迦太基的冲突
  第四章  米陶拉斯河会战(公元前207年)与扎玛会战(公元前202年)
    大事记 罗马帝国主义的崛起
  第五章  彼得那会战(公元前168年)
    大事记 罗马帝国内部的争雄
  第六章  都拉基乌姆的围攻与法萨卢斯会战(公元前48年)
    大事记 罗马共和国的消亡
  第七章  腓力比会战(公元前42年)与亚克兴海战(公元前31年)
    大事记 帝国疆界的确立
  第八章  条顿堡森林会战(公元9年)
    大事记 罗马和平
  第九章  阿德里亚堡会战(378年)
    大事记 民族大迁徙
  第十章  沙隆会战/莫里亚克平原会战(451年)
    大事记 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第十一章  特里卡梅隆会战(533年)与塔吉纳会战(552年)
    大事记 伊斯兰教的崛起与扩张
  第十二章  君士坦丁堡的围攻(717年至718年)与图尔会战(732年)
    大事记 西欧帝国主义的复兴
  第十三章  哈斯丁会战(1066年)
    大事记 哈里发政权的衰落与拜占庭帝国的复兴
  第十四章  曼奇克特会战(1071年)
    大事记 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势力的反攻
  第十五章  哈丁会战(1187年)
    大事记 西部帝国的分裂与英、法的崛起
  第十六章  斯鲁伊斯海战(1340年)与克雷西会战(1346年)
    大事记 中世纪的瓦解
  第十七章  奥尔良的解围(1429年)
    大事记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与陷落(1453年)
    大事记 西班牙的再征服与统一
  第十九章  马拉加的围攻(1487年)与格兰纳达的征服(1492年)
    大事记 西班牙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霸权
  第二十章  勒班陀海战(1571年)
第二卷
  第一章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1588年)
    大事记 英国与西班牙的争霸
  第二章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1631年)与吕岑战役(1632年)
    大事记 基督教世界的瓦解
  第三章  纳斯比战役(1645年)
    大事记 英国的宪法战争
  第四章  布伦海姆战役(1704年)
    大事记 法国的崛起
  第五章  波尔塔瓦战役(1709年)
    大事记 莫斯科帝国的兴起
  第六章  罗斯巴赫战役与鲁腾战役(1757年)
    大事记 普鲁士的崛起与扩张
  第七章  普拉西战役(1757年)
    大事记 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扩张
  第八章  亚伯拉罕平原战役(1759年)
    大事记 英国和法国在北美的冲突
  第九章  萨拉托加受降(1777年)
    大事记 美洲殖民地的反叛
  第十章  切萨皮克战役与约克敦围城战(1781年)
    大事记 美洲殖民地反叛的发展(1778—1781年)
  第十一章  炮击瓦尔米(1792年)
    大事记 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第十二章  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
    大事记 法国与英国的海上争霸
  第十三章  耶拿—奥尔斯塔特战役(1806年)
    大事记 法国与英国的欧陆争霸(第一阶段)
  第十四章  莱比锡战役(1813年)
    大事记 法国与英国的欧陆争霸(第二阶段)
  第十五章  滑铁卢战役(1815年)
    大事记 1814年的军事行动
第三卷
  第一章  七日战役,1862年
    大事记 工业革命和美利坚帝国的崛起
  第二章  围攻维克斯堡和查塔努加战役,1863年
    大事记 美国内战的发展,1862—1863年
  第三章  色当战役,1870年
    大事记 普鲁士的扩张
  第四章  马恩河会战和坦能堡会战,1914年
    大事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础
  第五章  萨里巴伊尔和苏弗拉湾战役,1915年
    大事记 战术上的僵持和目标的改变
  第六章  亚眠战役,1918年
    大事记 战争的进展,1915—1918年
  第七章  维托廖韦内托战役,1918年
    大事记 意大利与奥地利之间的斗争
  第八章  华沙战役,1920年
  第九章  第二次色当战役和法国的沦陷,1940年
    大事记 第三帝国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第十章  莫斯科战役
    大事记 “巴巴罗萨”行动和租借法案
  第十一章  中途岛战役,1942年
    大事记 苏联问题和战争向太平洋的发展
  第十二章  阿拉曼战役(1942年)和突尼斯战役(1943年)
    大事记 北非战事
  第十三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
    大事记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基础
  第十四章  诺曼底战役,1944年
    大事记 政治战场和第二战线
  第十五章  莱特湾海战,1944年
    大事记 太平洋战争的进展,1942—1944年

精彩页/试读片段

    帝国主义的崛起
    本书中所讨论的战争,可以按照地理特征区分为三类:从最早的时代直到1571年勒班陀海战(The Battle of Lepanto)为止的战争,大多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南亚进行的;从那之后到滑铁卢会战(The Battle of Waterloo)为止的战争,大部分是在大西洋沿岸或附近地区进行的;从1815年起至今的战争,则因为工业、科技和机动能力的进步,逐步将自己的舞台扩展到了整个世界。
    在第一部分的那些战争中,占据支配性地位的政治事件是罗马帝国的崛起,第二部分则是不列颠帝国的崛起,第三部分的情况目前还不明朗。目前看来,现有情况有可能也会直接走向与先前相同的道路,并从中诞生另一个帝国。而由于如今世界上只剩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军事强国,在今后的冲突中,无论二者是谁占据了主导地位,都将使下一个帝国成为世界性帝国。康德(Kant)在他的著作《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中曾说到,在他看来,从长远角度讲,战争会将人类各种族融合起来,而融合又会使冲突减少。实际上虽然大自然给予的动力并非如此,但最终的结果却与之相同。一个部落若想要保持独立,就只能挣扎作战,而部落间的战争最终又导致多个部落组成同一个社会或者民族。以此类推,一个民族,为了保持自我的封闭而战斗,却又通过民族间的战争而组成了国家。国家为维持独立,又因国家之间的战斗而演变为一个帝国。最终,无论在任何时代,虽然一个独立个体的目的总是会着眼于维持独立,但它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因为受到外部吸引而逐渐扩张,直到整个世界都被囊括进其生物性和经济性的疆界为止。奥里尼雅克人(Aurignacian)出现之后,莫斯特人(Mousterian)便随之消失,此时的战争十分原始,而有组织的战争,也要等到文明诞生之后才会出现。文明的诞生主要来自于两个根源:一是发现了某种可以种植的草种,二是发现某种食草动物可供驯化。从这两个根源中也萌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即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前者首先在从尼罗河谷(Nile Valley)延伸至巴勒斯坦(Palestine)再到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上游地区之间的“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中出现,之后又沿着幼发拉底河出现在波斯湾(Persian Gulf)。根据部分学者的推测,游牧文明应该诞生于里海(Caspian)附近的欧亚大草原地区。
    农耕文明出现的第一个现象,即为村庄的出现,人们开始用篱笆来保卫土地的耕种者和他们储存的食物。游牧文明出现的标志则是马匹的驯化以及轮子和车辆的发明。两种文明又衍生出了两种生活方式,一者定居在某处,另一者则四处游荡。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二者始终是互相对立的。
    经过一段时间后,为保护自己不受游牧民族的攻击,村庄逐渐发展成了有围墙的城市,每个城市都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城墙压倒了车仗,防御也成了战争中较强的形式。不久之后,城市文明便将车仗民族(Wagon Folk)甩在了身后。城墙不仅保护了文明的发展,而且还迫使战争使用的武器从狩猎、耕种的工具中分离了出来。这样一来,武器又决定了人们所能采取的军事组织形式,其中最原始者便是由城市公民组成的方阵(Phalanx)。从公元前2900年的一块苏美尔(Sumerian)纪念碑残片上,我们便能看到一个六排纵深的方阵。方阵中每一位重步兵(Hoplite)都装备了弓箭和长枪,头戴着皮革头盔,使用一块方盾来掩护全身。
    在两种文明中,导致战争的根本原因均来自生物和经济方面。游牧民的牲畜和家禽越多,就越要频繁地寻找新的草原去放牧。无论任何时候,一次干旱都可能成为游牧民族入侵的前兆。与此相差不多,城市的人口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食物和更多用于耕种的土地。因此,在两种文明之中,战争大多都是为了牲畜或者人类的胃口而打的。因此,“生存空间”(Lebensraum)就成为维持生存至关重要的问题,至今仍然如此。1
    柏拉图(Plato)在他的《理想国》(Republic)中,曾讨论过城邦面临的问题。
    P1-2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将着眼点放在了其广度方面。自著名军事翻译家钮先钟先生在20世纪完成本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西洋世界军事史》时起,中文世界便普遍沿用了这一书名。而本次的全新译本,将使用其最初的《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这一书名,重新着眼于其深度。
    本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以战争历史的发端作为起点,以1571年勒班陀海战为终点,着重介绍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西方战争历史以及29场对人类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决定性会战,涵盖范围达3000余年。第二卷以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作为起点,终于1815年滑铁卢会战,以19场决定性会战为线索,介绍了文艺复兴时代、近代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约300年的西方战史。第三卷以美国南北战争拉开帷幕,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其高潮,止于富勒以历史为镜,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和省思,而这一卷中的20场决定性会战,也堪称富勒对于西方现代战争历史的思考结晶。诚如钮先钟先生在《战略家》一书中所说的:“《西洋世界军事史》是富勒的代表作,具有不朽的价值。凡是研究西方军事史和军事思想的人,都要将本书列入必读的范围。”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富勒本人无论在军事还是历史方面,均有着出类拔萃的深厚功力,但与所有诞生于电子时代来临之前的作品一样,由于在资料查阅、文字处理方面的困难,本书也存在一些史实错误或者笔误,而富勒本人的某些观点,在历史学经历了数十年飞速发展的今天,似乎也已经显得略有落伍。关于这些问题,本次全新译本的三位译者,也使用添加译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和修正。希望能凭借我们三人浅薄的见识,为读者理解这部巨著,理解西方战争历史提供一些帮助。
    如前所述,本书曾由中国台湾军事翻译家钮先钟先生于20世纪中后期引入中文世界。但与富勒在撰写这部巨著时的情况相似,由于本书中包含大量来自不同语言的军事、历史类专业名词,再加上其庞大的篇幅以及内容涵盖范围,对于一位前电子时代,无法利用互联网等工具检索多语言专业词汇的译者而言,仅仅是将这一部书带入中文世界,便已经颇为不易了。因此,钮先钟先生的版本不仅省略掉了富勒原版之中的大部分页下注,而且也难以避免地存在不少的错译和漏译情况。举例而言,源于希腊语的“Cataphract”,即“铁甲骑兵”“具装骑兵”一词,在钮先钟先生的版本中,就被误译成了“驿站骑兵”。另外,在本书第一卷的《奥尔良的解围(1429年)》一章中,由于富勒不加翻译地引用了大量法语史料,钮先钟先生在翻译时也只好省略了绝大部分引文。对于这样一部西方战史学界无法跨越的巨著而言,多少有些令人遗憾。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决心重新制作一个真正完整的、文字也尽可能流畅的全新译本。作为本书译者之一的我,一直将钮先钟先生的《西洋世界军事史》译本视为自己的“战争艺术启蒙书”。也正是在富勒和钮先钟两位大家的影响下,本人才走上了战史创作者、翻译者的道路,并在西方古典战史、中世纪战史研究和翻译方面积累了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如今能够得到出版方邀请,成为《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第一卷的译者,可谓荣幸之至。新译本第二卷的译者李晨曦和第三卷的译者小小冰人,两位分别是近代和现代战争历史、战争艺术史的专家级译者、学者,希望我们三人的本次合作,能够再次为中国读者们打开一扇了解富勒、了解西方战争史和西方战争艺术史的大门。
    王子午
    2020年5月8日于北京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