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松江诗歌史(精)/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文库
ISBN:9787532659517
作者:作者:乔进礼|责编:陆琦杨|总主编:陆军
定价:¥88.0
出版社:上海辞书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376页
商品详情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松江地区早期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松江诗歌的起源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二章  唐代与两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唐代的松江诗歌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三章  元代至明初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元初的松江诗歌
  第二节  元末明初的松江诗歌
  第三节  元散曲中的松江作者
第四章  明代中晚期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陆润玉的《富林十景》与松江风物诗
  第二节  松江名宦诗人
  第三节  松江学者诗人
  第四节  松江诗人的家族化
  第五节  作为书画大家的松江诗人
  第六节  王次回及其艳体诗
  第七节  盲诗人唐汝询与《唐诗解》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云间派
  第二节  云间诗派
  第三节  云间词派
  第四节  云间曲派
  第五节  松江闺阁诗人
第六章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松江诗歌
  第一节  清代学者型诗人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松江诗歌
附录  松江竹枝词与民间歌谣
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页/试读片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以四言诗为主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示出中国早期诗歌的面貌。至汉魏时期,先后兴起五言诗、七言诗,至唐代形成了以律诗、绝句为主要体裁的近体诗,并趋于定型。从《诗经》时代至今的两三千年以来,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中国诗歌不因近体兴而古体绝,也不因白话诗兴而格律诗绝,每一代均有每一代的诗歌,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形成了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中华诗歌文化。
    松江地区的诗歌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花园中一朵引人瞩目的奇葩,并在某些特定时期,对整个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发展脉络上讲,松江地区的诗歌与整个中国诗歌既有很大的一致性,又有一定程度的错位。这与松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从政治上说,松江地区地处海域边陲,在《诗经》时代一直远离政治中心,长期没有设立县级以上的行政建置。所以,当时此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几乎没有官方史料记载。松江旧名华亭,关于此名的由来,明清旧志认为是始于春秋时吴王寿梦建“华亭”于此,为停留宿会之所,但是现代史家多否定这一说法。至东汉末年,陆逊因军功获封华亭侯,“华亭”之名始见于史册。按秦汉时制度,以郡统县,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置里。因此,汉末三国时多有获封亭侯、乡侯者。由此可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华亭的行政级别尚在乡、亭一级,隶属于吴县。唐天宝十载,置华亭县,华亭始有独立的行政建置。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一县,次年改名为松江府。至元二十九年,华亭县析出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析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土地,建青浦县。清顺治十三年,分华亭县西北部建娄县。雍正二年,又建奉贤县、金山县。至嘉庆十年,演变为一府(松江府)、七县(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和一厅(川沙抚民厅)的行政格局。1912年,松江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后改为松江县,1998年撤县建区,松江县改为上海市松江区。本书所选诗人、诗作,绝大多数以今松江区范围为限,兼顾历史沿革中的华亭县、娄县所辖范围。
    松江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政治地位的变迁几乎是同步的。华亭建县以前,松江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被称为“海域蛮荒”。建县以后,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至宋代,华亭城中已有街巷数十条。元初升府时,城内有一府一县行政机构,因城垣较小,城市建筑沿市河向西延展,至元末已形成“十里长街”。明代松江城被列为全国33个都市之一。清代松江府城有一府两县的行政机构,官绅宅第众多,商店作坊鳞次栉比,人烟辐辏,车马骈阗,形成了繁荣的市面。松江地区的文化也相应地呈现与政治、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态势。如华亭首见于史志后不久,二陆兄弟名噪一时。唐、宋两代,华亭建县后,不少名家流寓或途经华亭。元末松江府商业繁荣,出现了杨维桢、陶宗仪等文化大家齐聚此地的盛况。至明代,松江经济发展达到鼎盛,而文化发展也迎来了开宗立派的高度繁荣时期,如书派、画派、诗派、词派、曲派等诸多冠名“松江”或“云间”的文学艺术流派,都产生于这一时期。近代以来,上海都市崛起,松江城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文化地位自然也随之被超越。
    松江诗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总体上说,松江诗歌既跟随了全国诗歌艺术发展的整体步伐,又在繁盛的时段上与全国诗坛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既保留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又与全国诗坛密不可分;有时深受全国诗坛的影响,有时又反过来影响全国诗坛。
    P1-2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