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巫师与先知(两种环保科学观如何帮助人类应对生态危机)
ISBN:9787521750300
作者:作者:(美)查尔斯·C.曼恩|责编:曲沛然//卢建勇|译者:栾奇
定价:¥118.0
出版社:中信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66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部分  一条法则
  第一章  物种状态
    特别之人
    世界是一个培养皿
    虱子和人类
第二部分  两个人
  第二章  先知派
    氮堆
    “独处的乐趣”
    “灭蚊拍”
    连片的废墟
    马尔萨斯插曲
    《生存之路》
  第三章  巫师派
    更多
    诺姆男孩
    二垒手
    “我只是喜欢户外”
    “处理掉这种罪恶的灌木”
    在巴希奥
    穿梭育种
    绿色革命
第三部分  四要素
  第四章  土:食物
    “世界人口是现在的50到60倍”
    氮的故事(自然版)
    氮的故事(合成版)
    回归法则
    “污物与魔法”
    缓慢的过程
    特殊水稻
    康德式插曲
    树木和块茎
  第五章  水:淡水
    番茄
    直径270千米的球体
    新月沃地
    花园城市中的水
    经济插曲
    减少、重复使用和回收
  第六章  火:能源
    坑洞镇
    奇异的森林
    石油恐慌
    “一个巨大的倒置灯罩”
    哈伯特的愤怒
    “并非可以买卖的商品”
  第七章  气:气候变化
    转瞬即逝的一百万年
    怪人
    局外人
    道德插曲
    “将会有巨大的死亡”
    不文明,不确定
    煤炭优先
    星球黑客
    奇异的森林
第四部分  两类人
  第八章  先知派
    发射
    “4万惊恐的人”
    “必要的智力支架”
    第四点
    巫师派和先知派
    “引发一场熊熊大火”
    转向
  第九章  巫师派
    倍数
    不完全的双重性
    “每个人都在挖自己的小地鼠洞”
    紧急订单
    熏蒸种子
    “一场失败的革命”
    科学作坊与世界
第五部分  一个未来
  第十章  培养皿的边缘
    特殊的人
    对前述内容稍加修改,美洲鹤版
    豁免
附录
  附录一  为什么要相信?(第一部分)
  附录二  为什么要相信?(第二部分)
致谢
缩略语
参考文献
注释
译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物种状态
    特别之人
    让我们用一幅图开启我们的探讨之路:一个人独自站在一座城市附近的一大片土地上。这个人30岁,刚刚开始发现自己追求的目标。他的名字叫诺曼·博洛格,正是本书书名中的“巫师”。他的最大优点是具备从事困难技术工作的非凡能力。这片土地位于墨西哥城郊区,土壤遭到严重破坏。博洛格被指派了一项任务:在这片土地上种些什么。在博洛格可能认识的大多数人看来,这项任务似乎无关紧要,这一地区似乎遥不可及。“巫师”博洛格将改变这种观点。
    那是1946年4月,人们还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极端狂热之中。在北美洲和欧洲,大多数人全身心关注的都是这场冲突之后所发生的惊人变化——原子时代的到来、冷战的开始、殖民帝国的解体。而博洛格这位努力工作的人却并不如此。在他工作的地方,报纸不容易弄到,广播也很难听到。他整天盯着奄奄一息的植物。多年以后,人们会说,博洛格在那里启动的工作远比当时报纸上报道的任何事件都重要。
    这时,这片土地上出现了第二个人。这个人就是本书书名中的“先知”。此人比博洛格年长12岁,一头浅色的头发,一双蓝眼睛,走起路来明显一瘸一拐的,这是脊髓灰质炎留下的后遗症。他的名字叫威廉·沃格特。跟博洛格一样,沃格特发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许,更贴切些,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博洛格的项目设置在查宾戈的一所大学,查宾戈是墨西哥城东部的一个居住区。这所大学建在一座以前的大农场里,学校的建立将这片曾经与世隔绝的私人农庄转变为一个展现当代社会形象的文化殿堂。这所大学竭力追求现代模式,同时资金也严重不足。在学校最值得夸耀的事情中,有一组由墨西哥最负盛名的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创作的色彩绚丽的巨型壁画。沃格特正在度蜜月,他和妻子参观了这里的巨型壁画。这一次,沃格特也是以官方身份在巡视,他是泛美联盟环保部门(Conservation Division of the PanAmerican Union)的负责人。他对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对景观的影响非常感兴趣。
    当时,那片土地上只有博洛格和三名墨西哥助手在工作。沃格特用了多半天的时间参观了那片农田。他好奇心很重,也喜欢与人搭讪。他看到农田里的那几个人穿着脏兮兮的卡其裤,脚上蹬着靴子,由于劳累而汗流浃背。他毫不犹豫地走过去,询问他们,校园边上这块65公顷土地里的这些赢弱的小麦和玉米能用来做什么。沃格特一点儿也没有想到,这个面容瘦削、沉默寡言、相貌平平的人将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公认的技术力量的象征,也将代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沃格特看来会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思维方式。博洛格也没有猜到,这位携夫人一道出现的跛脚来访者会引发一场运动;在博洛格看来,这场运动即便不是口是心非的,也是目光短浅的,实际上是人类福祉的敌人。从后来可以找到的证据来看,沃格特在访问期间没有说太多。大家可以想象,当博洛格在解释自己的想法时,沃格特在观察和倾听。
    这是故事的开端:两个男人审视着城市附近一大片遭到破坏的土地。此后关于他们的故事,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从他们所看到的以及他们选择的思考方式开始的。事情起源于查宾戈,并从这里蔓延到世界各地,跨越了几十年,从过去走向未来,涉及千百万从未听说过博洛格或沃格特名字的人。不管怎么说,随后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两个人、一大片遭到破坏的土地、附近的城市。
    在被西班牙人征服之前,查宾戈和墨西哥城分别坐落于一个湖泊的两边,这个大湖有近50千米宽,盛产鱼类,两岸是富饶的村庄。在这个大湖靠近岸边的水面上,有数百个人工小岛,被称作“奇南帕”(chinampas)。这些“奇南帕”由湖里的淤泥堆积而成,被用作农田。这些浮岛一年能有多次收成,是世界上最多产的农田之一。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几代人以来,持续的管理不善使湖水干涸,摧毁了“奇南帕”,原本肥沃的土壤变成了干裂、毫无生气的荒地。
    沃格特和博洛格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利用现代科学的发现使墨西哥在未来免遭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之苦。但是,在1946年的墨西哥,前景并不乐观,实际上,沃格特和博洛格都认为,这里的情况一天比一天严峻。
    没过多久,两个人就都意识到,他们在墨西哥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沃格特和博洛格属于少数已经意识到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巨大考验的人,我们离2050年越来越近,到那个时候,世界上将有100亿人。但是,他们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却各不相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意见不一。亲近,同时控制全球市场对资源的疯狂榨取。消费社会的倡导者所鼓吹的自由和灵活性只是一种幻觉;如果个人生活在类似原子化的孤立环境中,与自然隔绝,与他人隔绝,那么他们的权利就毫无意义。
    这些争论是有历史渊源的,它们起源于很久以前的争辩。伏尔泰和卢梭曾经因自然法是不是人类的真正指南而发生争执。杰斐逊和汉密尔顿就公民的理想人格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罗伯特·马尔萨斯(Robert Malthus)嘲笑激进哲学家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和尼古拉·德·孔多塞(Nicolas De Condorcet)的主张,即科学可以克服物质世界所设定的限度。达尔文理论的著名捍卫者T. H. 赫胥黎(T. H. Huxley)与牛津主教塞缪尔·威尔伯福斯(Samuel Wilberforce)为着生物法则是否真正适用于有灵魂的生物而针锋相对。约翰·缪尔(John Muir)是原始荒野的捍卫者,他与吉福德·平肖(Gifford Pinchot)展开了辩论,平肖是森林管理专家团队的倡导者。生态学家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和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打赌,想看看聪明才智能否战胜匮乏。在哲学家兼评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看来,所有这些斗争都是两种类型的技术之间长达数百年抗衡的一部分。“一种是专制的,另一种是民主的。前者以制度体系为中心,非常强大,但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后者以人为中心,力量较弱,但却是睿智应变且持之以恒的。” 以上种种,都至少部分关系到我们这个物种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关于我们这个物种本性的辩论。
    同样,博洛格和沃格特在这场争论中有自己的立场。他们都认为,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中,只有智人能够通过科学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这种经验知识可以引导社会走向未来。然而,也正是从这一点上,两人开始分道扬镳。其中一人认为,生态研究揭示了我们这个星球无可否认的局限性,也告诉人类应该如何与这些限制共处。另一个人认为,科学可以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跨越其他物种无法逾越的障碍。
    那么,谁是正确的?是沃格特,还是博洛格?是脚踏实地好,还是冒着不确定的风险生活在梦想中好?是削减,还是生产更多?
    选巫师还是选先知?对于我们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来说,再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了。无论愿不愿意,我们的咨询都得回答这个问题。
    ***
    本书无意于对我们面临的环境困境做全面的详细调查。世界上的许多地方我都没有谈及,许多问题我也都没有讨论。这些主题太大、太复杂,一本书是写不下的——就算有那么一本书,恐怕也没有人想读。在本书中,我描述的是两种思维方式,对可能的未来的两种看法。
    本书也无意于为明日勾画蓝图。本书没有提出任何计划,也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行动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在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吵吵嚷嚷提建议的专家实在太多了。比起指点别人该怎么做,尽所能将我所看到的、发生在我周围的事情展示出来,我的心里更有底。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