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中国古代江湖游艺
ISBN:9787520822350
作者:作者:王俊|责编:管明林
定价:¥47.0
出版社:中国商业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97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舞蹈的朦胧
  第一节  巫觋之舞:神秘原始
  第二节  宫廷之舞:雅俗参半
  第三节  市井之舞:泯灭自我
第二章  讲唱与戏曲
  第一节  曲子词、缠令、唱赚与诸宫调
  第二节  俗讲与说话
  第三节  杂剧
  第四节  南戏、昆曲与花部
第三章  杂技
  第一节  舞刀弄棍
  第二节  “打把势”
  第三节  寻橦与走索
  第四节  戏车与马戏
  第五节  口技
  第六节  幻术
  第七节  傀儡戏与皮影戏
第四章  竞枝性娱乐
  第一节  角抵
  第二节  蹴鞠
  第三节  击鞠与马球
  第四节  骑射
  第五节  龙舟竞渡
第五章  有闲者的作乐
  第一节  斗鸡
  第二节  斗蟋蟀

精彩页/试读片段

    巫觋之舞:神秘原始
    舞蹈是感情进发到极点,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时的一种宣泄形式,即《通典》所谓:“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为乐。”
    不过,这仅仅是谈了舞蹈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舞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漫长的蒙昧岁月中,人类最难以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或许,有人说,异性之间的爱情是最热烈的,也是最难以表达的。舞蹈当产生于两性之间的爱。
    不错,异性之间的追求的确是热烈的,也是文学赖以产生与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这是因为,异性之间的相互追求本身即是一种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例如,曹植的《洛神赋》即源于他理想中的梦中情人场景,伤透了心的曹植面对涛涛的洛水,写下了文采飞扬的不朽诗篇《洛神赋》,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据此画出了《洛神赋图》这幅不朽画卷,以绚丽色彩形象地再现了洛神女那雍容华贵的风姿,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曹植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情愫。
    但这仅仅是歌舞的源泉,还不是源头!
    这是因为,人类处于蒙昧之时,性爱大于情爱,两性之间的结合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动物性本能。为了限制这种动物性本能,人类的婚姻形态才由群婚转向族外婚、对偶婚并发展到一夫一妻制,一步步摆脱了兽性,实现了由野兽向天使转变的同时,也使情爱逐渐战胜性爱。因此,英国学者莫里斯在其所著《裸猿》中才说:“与其说是文明的进步造就了现代人的性行为,倒不如说是性行为塑造了人类文明。”
    由此看来,不仅文学家那句口头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点不够确切,而且说明最早的舞蹈绝不是产生于求偶式的爱情。
    也或许,有人会说,人类中最难以表达的感情莫过于血肉之情,血缘关系是联系人之初的唯一纽带,舞蹈当产生于血肉之情。
    不错,血肉之情确为支配和制约人类各种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处于混沌之时的人类对于血缘关系的认识一片空白,只有在对自身种族繁衍和有关生殖知识不断积累之后才逐渐深化的。因此,才有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显然,这也不可能是一个舞蹈起源的设想。
    真正的舞蹈当产生于原始宗教出现之际,起源于对神灵的崇拜。在原始宗教产生之初,远古人类对于世界的一切都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使自然崇拜最早产生。自然崇拜是万物为神的崇拜,是一种茫然、愚昧但又淳朴、真诚的崇拜。这种崇拜既不是人类由动物界带来的本能,也不是由血缘所决定的一种亲情,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是无比真挚的崇拜,是一种宗教徒所特有的那种痴情。正是在这种痴情的驱使之下,原始时代的人们才不可能用语言而只能用形体这种人类最高情感宣泄方式来表示对于神灵的感激与乞求之情。于是,“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而谓之为乐”的现象便应运而生,舞蹈由此而滥觞。
    可以说,在原始宗教产生之初,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扮演与神交通角色的局面,舞蹈也便成为原始人类与神灵交通的媒介。这就是所谓的在颛顼之前的“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
    有一首《弹歌》可以为证。现在能够见到的《弹歌》的歌词为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极其原始的二言体歌谣,是死人放在野外,孝子带着用竹做成的弓箭驱赶前来吞噬人体的野兽,守护尸体时所唱的一种歌。流行的年代当为孟子所说的“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的“上世”,只是后来人们不忍心其先人的尸体为蝼蚁所吞噬,才产生了墓葬等风俗。可见,《弹歌》的性质是一种亲友参与的丧葬巫术。可以说,后世出现的各种与祖先崇拜有关祭祀习俗大都由此派生而来。
    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吊”字的解释中,也能够见到《弹歌》的痕迹:
    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弓盖往复吊问之义。
    有关《弹歌》的风俗在后世的丧葬中仍然保留了一些痕迹。在古代,匈奴、鲜卑、高车、肃慎、突厥等民族的氏族社会中,都有从事巫术的“萨满”来主持丧葬。景颇族的巫师,为死者主持一次“送魂”仪式,可得到一头牛的报偿。在当今哈尼、布依、畲、水及傣族等民族中,还盛行唱丧歌跳丧舞,参加者主要为本村寨男女,也有外村寨的人。汉代皇帝出殡时“执绋者挽歌”,以及汉乐府中的《薤露歌》和《蒿里行》这两首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挽歌,当是由《弹歌》演变而来。
    P2-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