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ISBN:9787559660497
作者:作者:(日)上野千鹤子|责编:管文|译者:邹韵//薛梅
定价:¥58.0
出版社:北京联合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平装
页数:303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部  关于“女兵”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章  公民权与性别——公私领域的解体与重构
  第二章  女性士兵的建构
  第三章  对抗暴力与性别
  第四章  “个人隐私”的瓦解——关于私领域暴力与公领域暴力的依赖共生
第二部  战争的犯罪化
  第一章  战争有“吸引力”吗?
  第二章  有关冲绳岛战役的回忆
  第三章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广岛
  第四章  大后方史思想
第三部  超越民族主义的思想
  第一章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
  第二章  超越民族主义的思想
  第三章  “民族国家”论的功与过——在后民族国家时代重读《跨越国境的方法》
第四部  祷告的替代品
  第一章  为了死亡的思想·为了活下去的思想(访谈)
  第二章  代替“祷告”——单行本《为了活下去的思想》后记
第五部  3·11之后
  第一章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以演讲代替在东京大学的最后一课
作者解题
初出一览
参考文献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公民权与性别
    ——公私领域的解体与重构
    引言1
    开始论述之前,我想讲一段我个人的经历。
    1994年,我参加了岩波书店旗下杂志《世界》和法国杂志《外交世界》(Le Monde Diplomatique)共同举办的日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后一天的公开会议提问环节中,人权这一概念引起了一场争论。一名法国女性向日本出席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人权是诞生于法国的概念,那你们认为它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吗?”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两难问题。回答“是”的话,就意味着“你们亚洲地区的人民也接受并认同了这个诞生于法国的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对法国普遍主义的认同。而回答“否”的话,则可能意味着“亚洲人是连人权概念都无法接受的蒙昧的民族”。这个问题颇具恶意,很像是法国人会提出的。而回答这一问题的是与会的宪法学者樋口阳一先生。
    他给出的回答既是“是”也是“否”。“人权的确是诞生于法国的历史概念,但它已经超越了原有框架,实现了普遍化。”他的回答发人深思。至今我仍然记得,在听到这个回答后,那位提问者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换作是我,又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对于樋口的回答,我并不满意。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回答。
    “人权是一个特殊的法国的概念。它以普遍性自居,但实际上,这一概念无法实现普遍性的原因,正是因为你们西欧独占了人权。”
    之后,我把双方的争论写成了一份学术报告(上野,1995),并在这份报告中提出了如下见解。
    “因此,把近代人权的历史看作曾经仅属于特权阶级的各种权利逐渐超越阶级、性别、种族框架的扩展过程,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启蒙主义史观罢了。那是一场围绕着社会的各种权利、资源所进行的激烈的分配斗争……”(上野,1995:30)
    针对我的见解,樋口在其他文章中予以如下反驳。
    “无论斗争多么激烈,既然是分配斗争,那么人权思想作为应当被分配的价值理念,公民难道不应该加以肯定吗?”(樋口,1996a)
    上述文章收录于樋口的著作《一个词的词典之人权》(樋口,1996a)之中。在该书中,他还列举了对人权概念的三种批判,分别是从社会主义角度、反殖民主义角度以及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批判1。而我的见解则被他归类为第三种,并受到了他的指责。这里争议的焦点是,人权的概念是否具有普遍性,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性别平等是否意味着要求平等分配人权这种资源。女性主义以“性别”作为理论分析的武器,在迎面遇到“人权”概念的时候,又会如何应对呢?这其实是一个根源性问题——“向男性看齐”是否等于男女平等?
    1  人权·公民权·市民权
    社会学家的工作是,把法学家所认为超越普遍状况的理念放入社会的语境中思考。而我的课题则是,将被视为普遍概念的人权概念进行历史化的呈现。
    众所周知,“人权”这一概念诞生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准确地说,是“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De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由于法语“homme”一词既指“人”也指“男人”,因此《人权宣言》的准确翻译应为“男人以及公民的权利”。
    P3-5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