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印度哲学祛魅(精)/牛津通识读本
ISBN:9787544793681
作者:作者:(英国)休·汉密尔顿|责编:王蕾|译者:王晓凌
定价:¥59.5
出版社:译林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154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前言
语言及发音说明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
第二章  婆罗门起源
第三章  远离尘世
第四章  争议与辩护
第五章  范畴与方法
第六章  物与非物
第七章  见证与被见证
第八章  言语与著作
跋  从古代经典思想到现代
译名对照表
扩展阅读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
    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印度哲学思想历史、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前后跨越大约两千五,涵盖了几大主要的传统。以哲学为背景的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从传统上来说,在印度,人们认为哲学思考,即试图理解一个人所关注的任何事物的本质,其作用是与个人的命运直接相关的。所以,哲学并未被看作一种在工作结束后可以被搁置一边的专业性的学术追求,而是被看作人们内在或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它试图去理解现实的真正本质。也许人们会说,西方人所说的和哲学在印度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在那里,人是试图在广义的层面上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结构。相对于把看作一种带有启示性的信仰、把哲学当作一种学术性思辨,印度人的这种看法倒更苏格拉底的理论。
    思考与信仰我们首先要掌握的一个要点就是印度哲学的本质,对此一步的探索是值得的。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认为通过逻辑推理便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从中分离出来。毫无疑问从那以后,在西方,哲学和之间就有了一条清晰的界线。人们一直认为在这一领域中,“信仰不可捉摸”不仅得到允许,而且有时是必需的;有时仅仅由于某人的身份,其所陈述的事情便被赋予的地位(即他们所说的一切,无论是否能得到证实,甚或产生疑义,都被当作真理);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他性”,比如超验的神,一些具有超人类或超自然地位和/或知识的人,以及/或者各种类别的超人类或超自然的力量源泉。所有这些因素,或其中任何的因素,都受到了不同传统拥护者的“信奉”,不过有人是深信不疑,有人是将信将疑,这些人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信徒”。
    对于信徒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还相信修行是与他们的命运直接相连的。具体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化的。有些人认为他们的信仰和修行会影响他们此生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影响只有死后才能体验到。还有些人认为现在和/或死后,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他们的信仰和修行所直接引发的;也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命运受控于他们所相信的的、超人类的的“他者”;还有些人认为这是以上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对以上内容作何种理解,正因为存在着信仰和修行与个人命运—一尤其是死后的命运——之间的关系,才被归为救世神学,或曰“系统”。
    作为救世神学(soteroIogy)的宗教:由希腊语中的soter演变而来,该词意为“救世主”。通常,一个系统并不一定非要认为有一位实际的救世主般的人物存在才能让系统自身被称为救世神学。关键在于相关信徒的命运被认为与他们的信仰和修行有着直接联系。
    与此相对,哲学这门学科自康德以后主要关注的是,仅借助理性的论辩对可知的现实的本质与结构进行探究。这也就是说,无论哲学家们关注的是什么具体的主题,他们研究的方法必须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信仰不可捉摸是不被允许的,任何人的话语都不能凌驾于理性之上,任何一种修行都不能超出人类知识能力的范围之外。此外,无论其内容如何,哲学探讨都被一概看成具有其自身的智识目的,而且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产生影响。哲学完全不是什么救世神学——事实上,这正是它区别于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P1-2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