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历史唯物主义与“良序社会”
一、“良序社会”的历史方位探析
二、“良序社会”的政治哲学建构
三、“良序社会”的双重维度透视
第一章 “良序社会”的制度设计理念
一、罗尔斯“良序社会”的制度设计理念
(一)理性多元论
(二)国家中立性
(三)财产所有的民主制
二、诺奇克“良序社会”的制度设计理念
(一)“最低限度的国家”
(二)持有正义
(三)“乌托邦框架”
三、简短的评论
第二章 “良序社会”的“政治正义”之维
一、核心概念:“合理性”
(一)作为正确性标准的“合理性”
(二)作为实践理性原则的“合理性”
(三)作为道德人格能力的“合理性”
二、论证基础:政治建构主义
(一)道德实在论与道德建构主义
(二)政治建构主义的目标:“重叠共识”
(三)政治建构主义的运作机制
三、基本价值:“良序社会”的政治理想
(一)基于政治正义观念的可接受性
(二)基于“重叠共识”的稳定性
(三)基于实质性正义的合法性
第三章 作为“现实主义的乌托邦”的“良序社会”
一、道德与政治关系的嬗变
(一)道德对政治的僭越
(二)政治的“去道德化”
(三)道德与政治的和解
二、“现实主义的乌托邦”:完备性道德与权宜性政治之间
(一)“道德理想”与“政治方案”的平衡
(二)“现实主义的乌托邦”的具体表现
(三)“现实主义的乌托邦”的价值追求
第四章 “良序社会”的“超越正义”之维
一、各方代表与罗尔斯的理论对话
(一)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家族内部之争”
(二)桑德尔与罗尔斯的理想社会图景之争
(三)马克思与罗尔斯的“社会解放”与“政治解放”之争
二、“超越正义”的现实要求
(一)“市场社会”:“公平市场”的外在边界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互惠合作的另类样态
(三)“财产共和国”:“公共政治文化”的另一重面相
三、“超越正义”的分配正义
(一)生产劳动对分配问题的感性还原
(二)“劳动权利”对雇佣劳动的现实批判
(三)“劳动需要”对需要体系的价值规范
第五章 “超越正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作为历史的内涵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概念的内涵逻辑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哲学表征
(二)历史的内涵逻辑与“天才世界观”
(三)《资本论》的“大写字母”的逻辑
二、共产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表征
(一)作为一种形上原则的共产主义
(二)作为实际运动的共产主义
(三)作为社会形态的共产主义
三、存在方式的“哥白尼式革命”
(一)古典经济学和生命政治学的双重视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跨越性批判
(三)驯服资本逻辑与塑造理想主体的统一
结语
一、“良序社会”的理想图景——“政治正义”与“超越正义”之间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形态与“良序社会”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