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是越南的古称,从秦到五代,为中国郡县千年之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帝国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中北部,为中国在越南设治之始。秦末中原大乱,赵佗据岭南之地建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之,分其地为九郡,在越南境内设交趾(今北圻)、九真(今清化、乂安一带)、日南(今中圻)三郡,后又统称为交州,施政设教无异内地。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征侧、征贰姐妹因交趾太守苏定为官贪暴而起兵,越人纷起回应,三年后被马援讨平。
待到五胡乱华,中原板荡,交州亦变乱迭起。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李贲自称南越帝,建国号“万春”,旋被陈霸先所灭。侯景之乱爆发后,陈霸先还军,李贲余党复燃,赵光复称赵越王,李贲之兄李天宝称桃郎王。李天宝死后,李佛子统率其众,于陈宣帝大建三年(571年)驱逐赵光复,自立为帝。隋文帝灭陈后,交州道行军总督刘方在仁寿三年(603年)统军南征,迫使李佛子投降。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安南之名由此产生。
唐末五代混战不休,安南也不例外。刘隐割据广州,曲颢割据交州。后梁篡唐后,朱温任命刘隐兼任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刘隐死后,其弟刘?袭位,六年后称帝,国号“大越”,后改为“汉”,史称“南汉”。不久,南汉进兵交州,灭曲承美。曲氏部将杨延艺(一作杨廷艺)驱逐南汉派遣的交州刺史,自称节度使,后为部将矫公羡所杀。杨延艺之婿吴权起兵攻矫公羡,矫公羡向南汉求援。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吴权败南汉军于白藤江,自立为王,视为安南人脱离中国建国之始。
两宋年间,安南经历了丁、黎、李、陈四朝。宋太祖建国初期,吴权之子吴昌文死,安南群雄蜂起,有大小割据势力十二家,史称“十二使君”。驩州刺史丁部领平定群雄,于开宝元年(968年)建国“大瞿越”,即丁朝,号“大胜明皇帝”。宋灭南汉后,因安南僻处西南一隅且自主已久,于是默认现状,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安南李朝李天祚遣使入贡,因宋南渡后国势不振,宋孝宗为羁縻起见,封李天祚为安南国王,安南正式称“国”。安南独立两百余年,终于得到了中国的正式承认。
蒙元兴起后,骑兵席卷欧亚大陆,武功煊赫无比,但安南陈朝始终顽强反抗,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十四年(1287年)两败镇南王脱欢。当然,安南之所以能战胜,离不开崖山覆败后逃入安南的宋人鼎力协助。
元末群雄并起,安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依然紧密。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曾遣使至安南,与安南陈朝有接触。当时,朱元璋正与汉王陈友谅相持,回访的安南使者黎敬夫趁机探听到了吴军与汉军的虚实。两年后,陈友谅战事失利,退守武昌,曾派人赴安南请求援军,被安南拒绝。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新立即派遣尚宾馆副使刘迪简赍诏去安南,但刘氏病逝于南宁,未能到达。同年十二月,明朝再遣汉阳知府易济民颁诏于安南。朱元璋在此诏中申明,大明王朝已推翻蒙元成为正统,将改变蒙元时代的尚武主义,外交奉行怀柔政策,希望安南承认大明王朝的宗主国地位,来朝修贡。
洪武二年(1369年),安南遣少中大夫同时敏、正大夫段悌、黎安世、阮法等入贡明朝,且请封爵。作为明朝建立后第一批入贡的外国使者,安南使臣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重视。朱元璋看到安南使臣的服饰依然为中华文明式样,十分高兴,便作诗一首:“安南际有陈,风俗不元人。衣冠周制度,礼乐宋君臣。”他还赐了“文献之邦”四字。同时,朱元璋命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簿牛谅前往安南,封陈日煃(裕宗陈皞)为安南国王,赐驼纽涂金银印,后因陈日煃去世而改封嗣位的陈日熞(杨日礼)。
安南求封和明朝赐封,代表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得到藩国的承认,也为明、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开端。朱元璋曾称:“海外诸国入贡者,安南最先,高丽次之,占城又次之,皆能奉表称臣,合于古制,朕甚嘉焉。”可以看出,洪武初期,明朝与安南的关系比较融洽,但这种融洽的关系不久就因恭定王陈叔明(艺宗陈暊)废君自立、安南与占城(占婆)争端、两国边境纠纷等一系列事件而有所改变。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