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毓老师说诗书礼(精)
ISBN:9787551162432
作者:责编:张采鑫//李鸥|口述:爱新觉罗·毓鋆|整理:陈?
定价:¥88.0
出版社:花山文艺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2 精装
页数:45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诗经
  前言
  朱熹《诗经集传》序
  吴闿生《诗义会通》自序
  周南
    一、关雎
    二、葛覃
    三、卷耳
    四、樛木
    五、螽斯
    六、桃夭
    七、兔罝
    八、芣苢
    九、汉广
    十、汝坟
    十一、麟之趾
  召南
    一、鹊巢
    二、采蘩
    三、草虫
    四、采
    五、甘棠
    六、行露
    七、羔羊
    八、殷其雷
    九、摽有梅
    十、小星
    十一、江有汜
    十二、野有死麇
    十三、何彼矣
    十四、驺虞
  余论
  熊十力《诗经略说》
尚书
  前言
  蔡沈《书经集传序》
    一、尧典、舜典
    二、皋陶谟
    三、甘誓
    四、汤誓
    五、洪范
    六、立政
    七、秦誓
  熊十力《尚书略说》
礼记
  前言
    一、礼运
    二、学记
    三、乐记之一
      (一)乐论
      (二)乐论
      (三)乐礼
      (四)乐施
      (五)乐言
    四、乐记之二
      (六)乐象
      (七)乐情
      (八)魏文侯
      (九)宾牟贾
      (十)乐化
      (十一)师乙
    五、经解
    六、儒行
  余论
  熊十力《仪礼、礼记略说》

精彩页/试读片段

    《诗经集传》序
    朱 熹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
    静,天之性也。感于物(包含人、事) 而动,性之欲也。’”
    诗歌,自然的流露,“闻其声,知其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人
    之生也直”,天性是善的,皆发于至性,流于至情,则无邪,“《关
    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性与情,必分清,则知是非、善恶。人一失足,成千古恨,
    终生就痛苦。做事,所表现处理事,皆情之性,非性之情。
    “致中和”,性与情合而为一,性情不二,性即情,情即性,“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圣人的
    境界,发与不发,皆合乎中道。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
    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
    音响节族( zòu,奏) 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
    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诗言
    志”,志为心之所主。“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无
    以言民之疾苦,知其言,则知其人。“诗者,持也” (《诗纬·含神
    雾》),“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不要将浩然之气
    暴露,如气球,应“直养而无害”。
    《诗纬》成书时代,可能与《孟子》接近。二书意境差不多,
    成书年代近。《诗》近于道,道之末。
    “自然之音响节奏”,此自然之美。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表现) 于言之余也。心之
    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
    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
    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勉励) 惩之。
    是亦所以为教也。”
    人每天所感必杂。性善,感于善;见不善,心动,即感于恶。
    一般人不懂自反,因他对许多观念的反应,并不那么深刻。
    越聪明的人,感觉越多,最容易罪过。白痴不懂得反省。“思所
    以自反”,才能改过迁善。必有大功夫,才能反省改过。
    做事的原则,但求无愧于心。为外面是非所左右,不能做事,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叱咤风云的人物,很少能过女人一关。权、势都会过去。不
    要自以为聪明,聪明就下地狱。聪明、智慧是一回事,能全其德
    者少。因为聪明才易出事,年轻人自以为什么都懂,然而做事后
    遗症多。
    《礼记·经解》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
    敦厚,《诗》教也。”《诗经》是人性与情的表现。
    “昔周盛之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
    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
    之邦国,以化天下。”
    此话若是可信,那周朝历史又何必读?“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姬家闹得很,缺德,周公如何成其
    功?牺牲其兄弟,达其成就。
    人的劣根性,在崇拜“过去”,而不重视“当时之可”。所以,
    社会始终在“落伍”那边,民族之落伍!
    当政者有其立场,但一般人必接受当时之古。古时智能,有
    价值的可以吸收,但不可以崇拜过去。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
    之典。降自昭穆而后, 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回京后,将之分
    类,作为诸侯之黜陟、行政之参考。
    《国风》中有百姓对地方之“怨”,作打油诗以代表民意,可
    以观风俗,知得失。
    采诗,是为民申其疾苦。“不学《诗》,无以言”,乃无以言
    民间之疾苦,听不到来自民间的声音。
    “诗言志”,从《诗经》看社会的反映,故可以兴、观、群、怨,
    以知民间对政治之好恶,是一部社会学、民俗学。
    周室自昭、穆以后,王室陵夷,而至东迁。采诗之风亡,《诗》
    乃亡,民意无法表达。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
    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孔子为“素王”,有王之德,无王之位,为一空王,故“无
    以行劝惩黜陟之政”。
    《孟子·离娄下》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
    《春秋》作。”孔子作《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义则丘窃
    取之”,孔子有所取义。《春秋》言性,是明义之书,不是历史。
    读《春秋》,在明义。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卫灵公》),历史有阙文,才是信
    史。相信历史,是自欺,“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
    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
    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春秋》之辞,多所况,是文约而法明也”,“《春秋》论十二
    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耿左右,
    以成文采” (《春秋繁露·玉杯》)。笔削、去取,皆有其义。已明者,
    去之。
    “善之不足为法”,虽好,但不足以为法,亦无用;“恶之不足
    为戒”,虽恶,但恶的不足以为戒,亦可以原谅,如小太保。
    孔子作《春秋》之前,删《诗》《书》、定《礼》《乐》。删《诗》,
    成书三百篇。
    孔子在删《诗》之前,有一宗旨,即“简约”,以之作为“删”
    的标准。想传之久远,必是“简约”的东西。
    删《诗》的目的,使之“从简约,示久远”,简约,才能传
    之久远,因人不易忘。《易经·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
    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于易简之理得。
    “从简约,示久远”,越简约的诗,越可以传之久远。写白话,
    可使人接受,但难以传之久远。要言不烦,寥寥数字,心声都出
    来了。
    “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
    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诗之所以为教者”,必知其所以。有“所以”,所论才有根据。
    评论政治,必有所以,否则为“毁谤”。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
    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风、雅、颂,《诗》之三体。
    “风”者,讽世、讽刺、讽谏。歌谣,对时政有所讽喻,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一部《诗经》,即情性的表现——兴、观、群、怨。
    《 原儒· 原学统》:“须深玩《 三百篇》, 洞悉生民穷困悲吟之所由,
    便信得圣人对于社会政治之高远理想, 不是凭空突发。”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
    语·阳货》。
    《 原儒· 下卷· 附录》: “孔子早年雅言《 诗》《 书》, 盖欣然有祖
    述尧舜、 宪章文武、 梦见周公之诚。 五十学《 易》 而后, 思想大变,
    观察世变益深, 于是作《 易》、《 春秋》、 新《 礼》 诸经, 此其后, 必
    将重理早岁《 诗》《 书》 故业, 予以改造。 其删定《 三百篇》 及为《 诗
    传》, 必本《 大易》‘ 吉凶与民同患’ , 及《 春秋》‘ 改乱制’ 之旨。 故《 论
    语》 有兴、 观、 群、 怨之言也。 其删定《 尚书》 及为《 书传》, 必本《 礼
    运》‘ 天下为公’ 之大道, 不以小康为可慕也。 由孔子早年思想言之,
    《 诗》《 书》 为先。 由孔子晚年定论言之, 《 易》《 春秋》 为最先。 余
    谓《 诗》《 书》 经传, 皆成于最后, 决不是妄猜之谈……《 易》《 春秋》
    二经, 是《 礼》《 乐》《 诗》《 书》 诸经之母。”
    《诗》言志,人心之所主。“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
    氏》),学《诗》后,能言政治之得失,知民心之向背。
    看任何东西,必看要点,然后再下比喻。意虽够,但情不足,
    也不行。描写困苦、苦难,不能从人的衣服来表现,应从人的
    脸上来表现。一个民族文化之致密,可于感情描写之细腻与否
    中看出。
    小说,就是写人和物(事)。人与人的关系,必要交代清楚。
    细看《红楼梦》,每个人的穿着、相貌、说话、用词,都不同。《红
    楼梦》熟读,可以画出里面的人物,且所刻画出的人物绝不相同。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