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社会与商业的脉络
第一章 海外华商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一、导言
二、有关(华商)族群的研究取向
三、修正主义转向及其不足
四、海外华人企业的管理模式
五、朝向后修正主义的整合
六、中国崛起及其影响
七、结语
第二章 侨易学及其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启示
一、因侨而易:侨易学之新视角
二、侨易学与海外华人移民现象
三、侨易学与海外华人研究学术史
四、超越侨易学之外的海外华人研究
五、结语
第三章 陈嘉庚精神及其当代跨界意义
一、导言
二、跨地域的商业经营理念
三、跨文化的教育发展模式
四、跨帮派的华人社团领导方式
五、以华商网络为依托的社会发展轨迹
六、结语:陈嘉庚与海外华人跨界认同
第四章 侨批贸易及其在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对“跨国资本主义”的另一种阐释
一、导言
二、侨批贸易及其商业模式
三、侨批贸易与侨刊现象
四、资本主义与侨批贸易
第五章 侨批与政治——跨界认同的历史模式
一、导言
二、乡村层面的变革
三、侨批和劳工政治
四、侨批与地缘政治
五、政治、侨批、印刷以及侨刊的传播
六、侨批和国家政治
七、1937年之后的侨批
八、结语
第二辑 文化与教育
第六章 全球人才战略与高等教育治理——比较视野下的新加坡经验
一、导言
二、从“国际人才环流”到全球“人才战争”
三、新加坡人才战略与高等教育发展图景
四、南洋理工大学的人才战略与实践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七章 英国研究型大学政府外渠道筹资的战略和举措——以曼彻斯特大学为例
一、研究型大学的政府拨款外筹资问题的提出
二、曼彻斯特大学政府拨款外筹资的目标和意义
三、曼彻斯特大学政府拨款外筹资的途径和方式
四、对中国高校的启示
第八章 孔子学院的网络力与汉语教学的本土化——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为例
一、导言
二、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及其挑战
三、结语:从软实力到网络力
第九章 新加坡的跨界华人场域——动力、变迁、特征
一、导言
二、故乡联系的新动力(1950一1990年)
三、新移民及其与中国的新联系(1990 2020年)
四、结语
第三辑 认同的政治
第十章 新加坡多元种族政策与客家社群——认同变迁的政治
一、导言
二、新加坡独立后的族群政策
三、客家族群的自我调节与在地化
四、客家族群认同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五、结语
第十一章 超越同族群性——差异性政治与新加坡华人新移民的融合及其挑战
一、导言
二、变化中的人口多样性
三、新加坡人对(中国)新移民的看法
四、同一族群的内生性冲突与族群间团结的相关性
五、新移民的融合进程
六、对新移民流入的管控
七、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国民融合
八、结语
第十二章 海外华人移民劳工的阶级意识之形成与特征——意大利与英国的个案分析
一、导言
二、研究方法
三、移民劳工的身份认同和共同诉求
四、移民劳工的反响
五、移民劳工们的集体行动与组织赋权
六、结语
第十三章 归国华人科技企业家的“跨国文化资本”——结构、政策、作用
一、导言
二、研究路径:“跨国文化资本”的提出
三、归国华人科技企业家的形成
四、解构跨国文化资本
五、跨国文化资本的转化
六、整合机制与局限
七、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网络视野下的华侨华人——刘宏及其海外华人研究
一、网络分析的立场:一般取向与刘宏教授的选择
二、华侨华人网络研究的一般分析策略与刘宏教授的特色
三、刘宏研究的新观点:跨国华人和华人历史发展的四阶段
四、刘宏教授研究的启示:必须有坚实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问题意识
附录二 跨界亚洲的视野——序言集
王维《华侨的社会空间与文化符号——日本中华街研究》序
马亮《公共治理的向度》序
曾玲《新加坡华人宗乡文化研究》序
孙侠《离散流声》序
林致华《梧桐入云:我的父亲林梧桐和他的中国情》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