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第一章 美国梦
第二章 山巅之城:1585-1763年对新世界的追寻
北美的欧洲殖民地
封闭锁国与世界的榜样:上帝的国度
种族清洗—奴役—种族灭绝
美国民族认同的形成
第三章 实验:1763-1815年美国的建国
解放:波士顿倾茶事件
第一次独立战争
一部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
一个国家的诞生
第四章 拥有无限可能的国度
1815—1890年的大陆开拓
文明的冲突:印第安人战争
从泪水之路到翁迪德尼战役:印第安人的灭绝
狂野的西部:边疆之地
铁路、工业化、城市化
第五章 灾难和民族凝聚
美国内战和1861-1917年的战后时期
1861-1865 年的美国内战
重建时代:1865-1876/1877年南方诸州的回归
1876/1877-1917年的“镀金时代”
第六章 别无选择的对外政策:1783-1918年
早期的共和国
昭昭天命:扩张—干涉—帝国主义
登上世界政治舞台:1917-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七章 大熔炉:新世界的文化
文学、音乐和艺术
奇思妙想:技术和建筑
美国式民主:选战和媒体力量
成功的理念:白手起家之人
不平等文化:种族—阶层—性别
第八章 违背天命的帝国
美利坚世纪的开端 1919-1941年
在孤立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之间的徘徊
“红色三十年代”:经济萧条与新政
非美国的现象:国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美洲的避难所
下册
第九章 一个超级霸权的诞生
194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
珍珠港事件以及1941年美国的参战
正义的战争
民主和专制:非自然的联盟
从一场战争走向另一场战争:1945年以及冷战的开始
第十章 如临深渊:1945/1947-1991年的冷战
意识形态和原子弹:一个激进的时代
对共产主义者的迫害以及“庇护所争论”
美利坚合众国与第三世界
冷战的代价与收获
美国的胜利?
第十一章 超级文化
富足社会
流行文化
美国梦及其实现之地:以好莱坞为例
全球化和美国化
第十二章 面临新对手的唯一霸权
自1991年起的美国
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世界警察
宿敌的回归:2001年的“9·11”事件
1991年之后的内政和经济政策
21世纪:美国梦的终结?
缩略语及译名对照表
人名及译名对照表
美国历任总统一览表
美国联邦州(根据建州时间先后排序)
印第安人战争
美国重大对外干涉事件
出版后记
美国梦作为追求自由的梦——而非被赠予自由的梦——直至今天都主要体现在两个形象之中:其一是法国赠送的礼物,正式名称为“自由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像。它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冕冠、火炬、独立宣言和打破的枷锁为装饰,于1886年被安放在纽约这个有“移民之门”称号的城市港口。其二是自由精神的男性版本——“山姆大叔”,一位消瘦的、留着山羊胡、身着西服,并且头戴美国星条旗礼帽的老人形象。不同于自由女神像所表现的渴望自由与关爱之心,山姆大叔的形象表现出的更多是号召与告诫。山姆大叔的形象起源于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英国对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又一次彻底地提出了质疑。但是山姆大叔的形象也很明显地带有“乔纳森大哥”的身影——一个代表着追求美国独立并勇于和英国作斗争的爱国者形象。向往自由的自由女神形象与带有现实要求的山姆大叔形象一起,不仅勾勒出美利坚合众国的公众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美国梦”的可能性和范围。
在《独立宣言》发表之前,对后来建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进行的殖民活动长期被寄予厚望,尽管这些期望有时是截然不同的。当时的宗主国英国王室希望看到的是获利丰厚的开疆辟土,而大多数移民更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超越世俗利益需求的全新生活的开始。在1607年伦敦弗吉尼亚公司成功地建立第一个永久殖民点詹姆斯镇的背后,除了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强烈的宗教动机。福音主义教派团体的移民从此之后愈发频繁。不论是1620年由“朝圣先辈”建立的殖民点普利茅斯和9年后由清教徒建立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还是1681年由贵格会教派建立的宾夕法尼亚殖民地,都已经可以明确地视为那些希望逃离欧洲宗教政治专制的移民的流亡地点。这些地方应该成为世界的榜样,成为一个新的耶路撒冷——那个《圣经》中耶稣在山上对门徒进行教诲(《马太福音》第5章第14节)时提及的、应由世人仰望的山巅之城。大多数美国公民直至今日对初代移民的理念仍然保持着一种使命感,体现出了这种宗教联系的长盛不衰。去教堂的人和教会成员的人数一直保持增长。1776年,英国殖民地有大约17%的居民定期去教堂参加礼拜,而全美这一比例在1980年大约是62%。在20世纪50年代,甚至有95%的美国人是教会成员。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白1788年宪法生效以来就体现为其是启蒙运动的一个产物。数以百万的人受到吸引并漂洋过海来到了这里。歌德曾写道:
美利坚,比起我们的旧大陆,
你得到了更多的眷顾,
你没有倒塌的城堡,
也没有玄武岩的废墟。
P2-3到讨论的原因很可能与媒体在21世纪起到的无可比拟的更大作用有关,它进一步加剧了这两位毫无疑问已势不两立的候选人之间的分歧。 特朗普的易怒和情绪化更类似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政治人物,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将媒体人斥为“肮脏之人”。 特朗普认为这种“第四机构”除了某些例外情况,更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威胁,正如他一再阐明的那样。对于他而言,当他对事物的看法受到质疑时,媒体尤其是一种“敌人”。在这一点上,他与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正如民意调查所反映的那样)是一致的,即将“媒体”视为“体系”的一部分而不予信任。针对媒体中有真凭实据的令人不适的真相,特朗普的顾问凯利安 ·康威发明了“另类事实”一词。而特朗普于2017年4月未出席传统的白宫记者晚宴,而是在共和党大本营哈里斯堡与其支持者一起进行庆祝的事实,也正是他与媒体之间关系不和睦的明证。
事实上,特朗普的意外胜利体现了这个政治门外汉对民意,尤其是对国内巨大不满情绪的精准判断。特别是他自2016年4月提出并不断重申的论调——现在应该(最终)回归到美国公民利益的“美国优先”政策得到了极大认可,正如问卷调查所显示的那样。与此相对应的是,当特朗普承诺要将移民,特别是来自中美洲的移民赶出美国并且阻止穆斯林进入美国时,他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特朗普于2017年1月27日签署(后被最高法院叫停)的行政命令禁止7个国家的穆斯林公民进入美国。一项有代表性的调查问卷显示,49%美国人对此行政令表示赞成,而反对者只占41%。
当特朗普于2016年12月19日以304票当选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时,其得票数远超他的对手希拉里·克林顿(227票)。正如评估所显示的那样,特朗普主要赢得了来自被称为“被飞越之州”的农村地区(占62%)、正规教育水平较低(占48%)的美国年轻男性选民(不超过24岁,分别为53%和56%)的支持。尽管希拉里 ·克林顿比特朗普赢得了更多的选票份额(48.2%) 和选票(6484万),但正是美国大选的特殊制度造成了她的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