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八路军史
ISBN:9787214258144
作者:作者:岳思平|责编:汪思琪
定价:¥98.0
出版社:江苏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503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
  第一节  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和共产党的抗战路线与战略方针
    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二、洛川会议,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
  第二节  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通电就职
    一、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二、八路军驻各地办事机构的设立
  第三节  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八路军成立后的任务和部署
    一、适应全国抗战爆发的新形势,八路军实行军事战略转变
    二、八路军的任务和战略部署
  第四节  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平型关首战告捷
    一、日军展开战略进攻,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
    二、八路军第115师发起平型关战役,首战告捷
  第五节  八路军在华北日军侧后作战,与国民党军共同进行太原会战
    一、与国民党军共同进行忻口正面防御战,在雁门关、阳明堡等地连战皆捷
    二、八路军第129师转战正太铁路沿线地区,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娘子关争夺战
    三、八路军第115、第129两师主力掩护娘子关方向国民党军撤退,保卫太原
第二章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
  第一节  太原失守后的华北战局,八路军的任务和部署
  第二节  八路军第115师和第120师各一部创建晋察冀军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围攻
    一、八路军第115师和第120师各一部创建晋察冀军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八路围攻”
    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成,晋察冀军区在第120师主力等部配合下粉碎日军空前大规模围攻
  第三节  八路军第120师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首次围攻
    一、八路军第120师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大力扩大主力部队
    二、八路军第120师主力粉碎日军首次围攻,收复晋西北七城
    三、八路军第120师一部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扩大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为晋绥抗日根据地
  第四节  八路军第1 29师创建和发展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首次围攻和“九路围攻”
    一、八路军第129师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晋冀豫军区成立
    二、进行正太、邯长路破袭战,粉碎日军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首次围攻和“九路围攻”
    三、扩大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展晋冀豫军区部队
  第五节  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并与第120师配合后方留守处保卫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一、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挺进晋西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二、八路军第115师主力与第120师配合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保卫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
  第六节  八路军一部挺进冀鲁豫平原,发展华北抗日根据地
    一、八路军第115师一部、第129师主力创建冀南、冀鲁豫边平原抗日根据地
    二、八路军第115、第129师各一部发展冀鲁边平原抗日根据地
    三、八路军第4纵队在中共冀热边特委配合下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
  第七节  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地方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人民地方武装的建立
    一、山西新军协同八路军开展地方抗日游击战争
    二、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
    三、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成立,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
  第八节  共产党加强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和八路军部队的全面建设
    一、共产党坚持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加强政治工作
    二、适应敌后游击战争的需要,抓紧进行军事教育和训练
    三、树立独立自给的思想,改进后勤保障工作
第三章  八路军发展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华北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战场
  第一节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方针和任务
    一、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二、广州、武汉失守后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方针和任务
  第二节  八路军主力挺进冀鲁豫地区,完成在华北的战略展开任务
    一、八路军第115师主力挺进山东,与山东纵队共同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二、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帮助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巩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
    三、八路军第129师主力挺进冀南,第115、第129师各一部挺进冀鲁豫地区,巩固平原抗日根据地
    四、抗大总校迁至华北敌后办学,大力培养八路军干部队伍
  第三节  粉碎日伪军的连续“扫荡”,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
    一、粉碎日伪军对华北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二、粉碎日伪军对冀中、冀鲁豫边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第四节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
    一、国民党顽固派重蹈反共覆辙,中共中央确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二、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八路军和山西新军进行自卫还击作战
    三、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继续保持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局面
  第五节  八路军进行整军,全面加强部队建设
    一、八路军各部队分期分批进行整训
    二、在整训的基础上,八路军进行整编
  第六节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一、百团大战的背景和战役决策
    二、百团大战的战役意图和敌我双方的部署
    三、百团大战的经过
    四、百团大战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章  战胜严重困难,坚持华北敌后抗战
  第一节  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及八路军的方针、任务
  第二节  1 941年八路军的对敌斗争
    一、八路军展开反“扫荡”作战
    二、八路军开展反“蚕食”斗争
    三、八路军反对敌第一、第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的斗争
  第三节  1942年八路军的对敌斗争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方针和任务
    二、八路军粉碎日伪军春夏季“扫荡”,打破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
    三、八路军粉碎日伪军秋冬季“扫荡”,打破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四、八路军的反“蚕食”斗争
  第四节  1 943年八路军的对敌斗争
    一、进一步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蚕食”
    二、八路军第129师和山东军区等部开始攻势作战,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第五节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三次反共高潮
  第六节  八路军部队深入贯彻共产党的十大政策,渡过难关
    一、实现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发挥党政军民整体力量
    二、实行精兵政策,提高部队质量
    三、参加全党整风运动,增强全军团结统一
    四、开展大生产运动,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五、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第五章  参加战略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一节  八路军发动1944年攻势作战,普遍展开局部反攻
    一、晋察冀军区发动攻势作战
    二、山东军区发动攻势作战
    三、晋绥军区发动攻势作战
    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发展
    五、晋冀鲁豫边区部队发动攻势作战36
  第二节  八路军一部挺进河南,转战湘鄂赣边区、湘粤赣边区,开辟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一、发展豫东、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成立河南军区
    二、转战湘鄂赣边区、湘粤赣边区,成立湘鄂赣军区
  第三节  八路军进行军政大整训,准备全面反攻
    一、中共中央关于军队整训的指示
    二、八路军进行军政整训与加强后勤工作,全面提高部队素质
  第四节  八路军发动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扩大解放区
    一、八路军发起大规模春季攻势
    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八路军再次实行军事战略转变
    三、八路军发动猛烈的夏季攻势
  第五节  八路军参加全面反攻,向敌占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进军
    一、参加全面反攻时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方针、任务
    二、适应新的军事战略转变需要,八路军大力扩建主力兵团
    三、八路军大规模进攻华北交通要道和沿线大小城市
    四、继续进逼敌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重点夺取中小城市和控制广大乡村
  第六节  歼灭拒降之敌,八路军扩大全面反攻战果
    一、继续夺取华北中小城市,破袭主要交通线
    二、八路军一部挺进东北,配合苏军作战
八路军大事纪要
后记

精彩页/试读片段

    第一章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前线
    第一节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和共产党的抗战路线与战略方针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6世纪下半叶,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全国的武将丰臣秀吉就扬言“誓将唐之领土纳人我之版图”,以中国为枢轴统一世界。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发展,逐步推行以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雄世界为战略目标的“大陆政策”。同时,相继侵占中国的台湾、澎湖、旅顺和大连等沿海岛屿和城市,与侵占的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构成一个月牙形的半包围中国的态势,建立起入侵中国大陆的前进基地。在此期间,日本提出对外扩张的主要对手“不是英国,不是法国,亦不是俄国,而是邻邦清国”①。1890年12月,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帝国会议的施政演说中大肆宣扬“主权线”和“利益线”②概念。所谓主权线,即日本本土;所谓利益线,即日本邻近地区。他在给天皇的奏文中声称:“釜山、义州问之道路即通往东亚大陆之道路,而后成为横断中国直达印度之途。”①这里,日本明目张胆地将邻国领土视为他的利益线,并且正式列为议会和政府的施政纲领。从此,以二线论为标志,以侵略中国为首要和主要战略目标的“大陆政策”业已形成,并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于是,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参与了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以争夺中国东北为目标的日俄战争,进而在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并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了以灭亡中国为核心内容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从而使日本成为在中国拥有最大殖民势力的帝国主义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主持内阁召开了以研究对华政策为中心的东方会议,提出了对华政策纲领,并在会后写成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进而指出“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征服满蒙以及征服中国全土,——则尚未完成”。②从而,使“大陆政策”变为具体的战略计划和对外扩张的实际步骤。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北大营附近柳条湖地区,炸毁南满铁路,进攻中国驻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局部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从此,中国局部抗战开始,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应先安内”③和“攘外必先安内”④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得以2.34万人的军队和满铁沿线守备队,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就基本侵占了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旨在发动一场全面侵华战争。这主要是与其当时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矛盾分不开的。
    经济危机空前加剧。1927年,日本陷入了金融危机。随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到来,日本1930年发生了全面的经济危机,市场萧条,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出口减少,经济萎缩。这一年,日本资本减少和倒闭的企业共1134家,资本总额达9.35亿日元;工业总产值由上年的77.1亿日元降到59.6亿日元;农民收入减少40%,负债总额达50亿日元,农业濒于破产。1931年经济危机恶化到顶点,与1929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32.5%,农业总产值减少40%,出口额下降62%。到1937年,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来临时,日本物价飞涨,一些工厂企业倒闭,大批工人生活日益贫困,外贸收支逆差增大,债台高筑,黄金大量外流,经济危机日益加剧。
    日本频繁的经济危机,加深了本就尖锐的政治危机。工人罢工浪潮此起彼伏,广大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国内政局动荡不安。1931年至1937年,就更迭七次政府内阁。一批军国主义分子不断发动军事政变和进行谋杀活动。1932年5月,继1931年3月和10月两次发动军事政变未遂后,一支以少数海军下级军官为主的队伍偷袭首相官邸,枪杀了首相犬养毅。从此,日本结束了政党内阁时代,逐渐形成由日本军阀主宰内阁的新体制。由于对实行法西斯的手段和步骤存在严重分歧,日本军阀内部分裂为皇道派和统制派。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发动军事政变,致使政府中枢瘫痪。统制派乘机掌握了政府大部分权力,进而通过肃军统一了皇道派。从此,军部主导内阁大权,正式确立起法西斯统治体制。这一切情况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处于经济和政治矛盾的旋涡之中。
    当时,中国自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尤其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后,虽出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但全国性抗战的时机还没有到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正式形成,这使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有机可乘。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绥靖主义思潮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英美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集团虽然与日本帝国主义有矛盾,但一方面为了应付经济危机和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在西方的挑战,另一方面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损害其在中国乃至亚洲的权益和中国人民革命危及其在华利益的惧怕,加上企图把日本侵略的矛头指向苏联,英美等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所谓“中立”和“不干涉”的绥靖主义政策,不断向日本帝国主义援助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从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催化剂。P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