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人文学科需有新的评价标准——代序
王乐:写在前面
第一部分 中国语言文学学者篇
1.王德威:人文永远需要不断思考辩证,没有量化的标准
2.朱立元:允许适度量化,但不应僵化、机械化,成为束缚教师学术成长的紧箍咒
3.陈子善:对人文学科而言,学术研究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4.张汉良:人文学科评价应注重学科特有的“文本性”
5.陈平原:对一个好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来说,关键是心境、时间和空间
6.陈尚君:任何评估标准都有其局限性
7.陈忠敏:更好的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制度、道德层面,并纳入国际体系中
8.杜晓勤:学术评价主要看研究的深度,以及在本学科的国内外地位和影响力
9.汪涌豪:评估体系应以学者为主体,体现对学者的宽容、信任与关怀
10.吴福祥:一种成果的优劣,最关键的是创新性
11.胡晓真:评价制度不可能完美,只要不是把人压下去的制度就可以了
12.郭英德:学术评价受到外在的制约,但学者内在的责任感是最重要的
13.黄霖:对于“用世”或“传世”的研究,评价标准应有所不同
14.程章灿:同行评价是进行人文学术评价的最适当办法
15.裘锡圭:要评估一个学者,要看对于资料的运用、学术创新以及对前人成果的判断能力
16.蔡长林:关键要建立一个严格的学术机制,且要排除人为的操作
17.谭帆:人文学科评价的三个关键词:评价体系、尊重、诚信
18.潘悟云:评估最重要的在于是否解决了研究领域里的问题
第二部分 外国语言文学学者篇
1.叶廷芳:有时非本领域专家也可以来评审,从非专家的角度也能发现一些问题
2.刘文飞:人文评价中,圈内的口碑是很重要的
3.张冲:学科评估首先要看研究成果在国内的领先程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
4.陆建德: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评论平台,把学术研究、思想交锋再推到一个高度
5.金雯:评价标准的分歧需要通过时间来慢慢折中,趋于规范
6.程巍:各类学术评估体系是在类似的“外行的惶惑”中产生的
7.褚孝泉:真正的学术地位、学术声望以及学术评估是要靠批评来实现的
8.魏育青:不应将某一学科、某一视角作为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量具
第三部分 历史学学者篇
1.王讽森:人文学科评价尽量以同侪评议为依据,同时进行实质内容的审查
2.朱学勤:虽然有利有弊,代表作制度还是应该坚持下去
3.金光耀:建立人文学科评估体系,最重要的是人文学科学术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标准
4.周振鹤:人文学科是没有办法量化的
5.姚大力:学术评价制度最关键的影响是它关系到年轻学者转型之路
6.姜义华:评价的标准应考虑研究的原创性、跨学科思考以及对现实社会的针对性和关怀性
7.黄进兴:学者切忌眼高手低,否则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非知识的生产者
8.彭刚:现有评价之下“废品率”很低,但较难出现有创造力的人物和成果
9.葛兆光:学术评价一定要立足于学术
10.葛剑雄:人文学科的评估体系应建立两种指标:纯学术指标和综合指标
11.虞万里:要打造高精尖的学术人才,要培养大师,就必须有严格而高标准的学术要求
第四部分 哲学学者篇
1.万俊人:合理的评估方法应将客观的评价方式与无形的、具有人文特色的方式相结合
2.王中江:虽然不能纯粹追求数量,但一定的量仍是需要的
3.江怡:应从尊重学术、尊重专家、尊重共同体人手来改变评价体制
4.刘放桐:严谨完善的学术规范和真实具体的学术创新是学术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
5.张汝伦:学术本身不应根据标准来评判,当前标准从根本上堵死了中国学术的创新之路
6.李明辉:人文学科的评估制度和人为因素都很重要
7.杨慧林:同行评议大体上可以保证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
8.张曙光:评价应区分层次、区分类型,不能全国的高校、不同的学科都采用同一个标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