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破片战斗部基础理论
1.1 概述
1.1.1 破片战斗部类型
1.1.2 破片战斗部毁伤方式
1.1.3 破片战斗部发展趋势
1.2 破片成形理论
1.2.1 破片尺寸分布
1.2.2 破片质量分布
1.2.3 破片初速分布
1.3 破片飞散特性
1.3.1 破片飞散方位角
1.3.2 破片空间分布特性
1.3.3 破片弹道飞行特性
1.4 冲击波场理论
1.4.1 炸药当量模型
1.4.2 冲击波形成理论
1.4.3 冲击波特性参数
第2章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设计方法
2.1 活性破片战斗部技术体系
2.1.1 毁伤机理
2.1.2 技术内涵
2.1.3 关键技术
2.2 活性破片爆炸驱动适应性设计
2.2.1 技术原理
2.2.2 理论模型
2.2.3 影响规律
2.3 爆炸驱动适应性与初速匹配设计
2.3.1 爆炸驱动适应性分析
2.3.2 活性破片爆炸驱动初速
2.3.3 活性破片初速影响规律
2.4 活性破片弹道特性
2.4.1 弹道特性分析
2.4.2 存速预估模型
2.4.3 弹道特性影响规律
第3章 活性毁伤增强杆条战斗部设计方法
3.1 防空活性杆条战斗部设计
3.1.1 防空杆条战斗部技术
3.1.2 战斗部结构设计
3.1.3 活性杆条设计
3.2 反导活性杀伤增强装置设计
3.2.1 反导杀伤增强技术
3.2.2 装药结构设计
3.2.3 活性毁伤元设计
3.3 活性杆条战斗部杀伤场理论
3.3.1 初速理论
3.3.2 飞散理论
3.3.3 杀伤场理论
3.4 活性杆条战斗部杀伤场影响规律
3.4.1 飞散速度影响
3.4.2 飞散角速度影响
3.4.3 飞散姿态影响
第4章
活性毁伤增强破片战斗部实验方法
4.1 活性破片爆炸驱动适应性实验方法
4.1.1 静爆回收法
4.1.2 弹道发射回收法
4.1.3 抗碎性表征方法
4.2 活性破片飞行特性实验方法
4.2.1 直接测量法
4.2.2 间接测量法
4.2.3 飞行特性表征方法
4.3 活性破片战斗部毁伤效应实验方法
4.3.1 结构毁伤效应
4.3.2 引燃毁伤效应
4.3.3 引爆毁伤效应
4.4 活性杆条战斗部实验方法
4.4.1 活性杆条驱动适应性
4.4.2 活性杆条弹道特性
4.4.3 活性杆条战斗部毁伤效应
第5章 防空反辐射威力增强模型
5.1 概述
5.1.1 典型目标特性
5.1.2 空中目标弹目交汇模型
5.1.3 地面目标弹目交汇模型
5.2 活性破片毁伤增强效应
5.2.1 毁伤准则
5.2.2 结构毁伤增强效应
5.2.3 引燃引爆增强效应
5.3 防空威力增强模型
5.3.1 威力半径增强模型
5.3.2 杀伤概率增强模型
5.3.3 防空威力增强规律
5.4 反辐射威力增强模型
5.4.1 杀伤区城增强模型
5.4.2 杀伤面积增强模型
5.4.3 反辐射威力增强规律
第6章 反导威力增强模型
6.1 概述
6.1.1 典型目标特性
6.1.2 传统反导技术
6.1.3 活性杀伤增强反导技术
6.2 活性破片反导威力增强模型
6.2.1 毁伤增强机理
6.2.2 毁伤增强模型
6.2.3 毁伤增强规律
6.3 直接碰撞反导威力增强模型
6.3.1 毁伤增强机理
6.3.2 毁伤增强模型
6.3.3 毁伤增强规律
6.4 小脱靶量反导威力增强模型
6.4.1 毁伤增强机理
6.4.2 毁伤增强模型
6.4.3 毁伤增强规律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