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刘君祖经典讲堂(共10册)
ISBN:9787551151818
作者:作者:刘君祖|责编:张采鑫//李鸥
定价:¥680.0
出版社:花山文艺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3432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四书的第一堂课》
《冰鉴新解》
《道德经新解》
《孙子兵法新解》
《论语新解》
《易经与现代生活》
《易经系辞传详解》
《黄帝阴符经新解》
《鬼谷子新解》
《易经的第一堂课》
兵者,诡道也
庙算胜者,得算多
第七章  胜机在握——用间篇第十三
战时经济
知敌之情,必取于人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
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无所不用间
一网打尽
反间之大用
上智为间
第八章  胜敌益强——作战篇第二
战前预算
速战速决
资源取之于敌
务食于敌
胜敌益强
《作战篇》与其他兵家之证
第九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第三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
全争于天下
务实为第一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知胜之道
知己知彼
《谋攻》与其他兵家之证
第十章  积形造势——形篇第四
吴起论将五德
《形篇》《势篇》概述
胜可知而不可为
自保而全胜
胜负的判断
胜于无形间
兵家五法则
决积水于千仞之溪
第十一章  奇正相生——势篇第五
分数、形名、奇正、虚实
奇正相生
势如弩,节如发机
数、势、形
有效控管
造形
释人任势
第十二章  出奇制胜——虚实篇第六
致人而不致于人
善攻善守
以实击虚
形人而我无形
备多力分
应形于无穷
兵无成势,无恒形
第十三章  旁通曲成——军争篇第七
以迂为直,后发先至
兵以诈立,以利动
分合为变
统一号令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对阵八法
第十四章  有备无患——九变篇第八
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
统兵戒律
通九变之利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掌握对方软肋
积极战备
将有五危
第十五章  行地无疆——行军篇第九
处山之军
处水上之军
处斥泽之军
处平陆之军
贵阳而贱阴
伏奸之所处
详察敌情
令出必行
第十六章  知天知地——地形篇第十
地之道:通、挂、支、隘、险、远
败之道:走、弛、陷、崩、乱、北
料敌制胜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全天全地
第十七章  风雨同舟——九地篇第十一
《九地篇》和《火攻篇》概说
何谓九地
九地应变之道
兵贵神速
跨国作战之道
齐勇如一,刚柔皆得
静幽正治
屈伸之利
深则专,浅则散
信己之私,威加于敌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始如处女,后如脱兔
第十八章  慎重其事——火攻篇第十二
火攻有五
掌握“五火”之变数
安国全军之道
第十九章  消息盈虚——大易兵法的建构
以《易》证兵
问题
21世纪,中美是否难免
一战?
问题
伊拉克战争的本质及后续
影响?
问题3:阿富汗的未来?
问题4:伊朗的未来?
第二十章  以兵证兵
李靖之“五事”
再论吴起之“五德”
深入无形
势险节短
兵以诈立
网开一面
性格决定命运
精英部队

精彩页/试读片段

    兵以诈立,以利动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罢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利益永远伴随着无上的风险,人世间很多的利跟危也是必然相伴的。兵行险招,难就难在这里。要敢冒险,不被危险所吞噬,就获大利。什么险都不敢冒,那就要有数量优势,这样做就很笨了。
    不过,光讲空洞的理论还不行,故下面举一些实例来佐证。“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部队不光是前锋往前冲,后面还得有粮食辎重等后勤补给,没有那些,军队是跑不远的。《作战篇》就讲过,部队的补给线不能拉得太长,要懂得“因粮于敌”。部队快速出发,是为了争利,一定不可能带重装备,如果“举军而争利”,那就是大部队行动,笨重麻烦,行军速度绝对不够,一定来不及。既然一定要比敌人先到,所以全军行动一定不适宜。还有,运送辎重粮草的跟不上,支撑部队资源的力量就不够,孤军深入岂不是很危险?“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大部队行动速度来不及,“委军而争利辎重捐”,后面这些重装备全部带不走,甚至粮食都带不走,只有丢掉。这样一来,前面的军队即使赶到了,但到了也没有用,后勤补给跟不上。这就是为了求快,轻装疾行,就像二战时伞兵空投到法国,只能带轻装备,一旦遇上敌人的装甲兵团,就只有找死了。辎重舍弃不带,如果不是长久,那还没问题,时间一长,就会因缺乏供应而使部队战力变得非常虚弱。
    为了求速度,辎重舍弃在后头。“是故卷甲而趋”,卷甲就是身上的盔甲卷起来,快步前进。以前的步兵骑兵光是全身的盔甲都够累的,还得快步走。“日夜不处”,白天晚上轻装疾行,也不休息。“倍道兼行”,这是强行军,平常可能一小时走六七公里,现在要走十几公里,这么赶,就是为了赶赴必争的要地。“百里而争利”,奔跑百里就是为了争得有利的战略地位。但是这么个赶法,到达百里之地已经是强弩之末,然后什么重装备都没有,“则擒三军将”,三军将领统统都被敌人所擒。这就是为了求速度,实力大耗,该有的资源统统都没带,就算成就了速度,但是到那里因为没有后勤补给和重装备应敌,还是没有用,还会兵败,以致将领悉数被擒。“劲者先,罢者后”,“罢”就是疲,士兵的素质体力体能不一样,有的人强行军可以走得很快,有的人走几步就累了,慢慢地距离一定拉开,有的就跑得快,比较疲倦的就在后头,出现一批老弱残兵。“其法十一而至”,这种赶法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到达目的地。十分之九的人还在后面,那么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抢占战略要点吗?一百里的路程,军队的距离就拉开了,不可能全部的实力同时赶到,如果距离近一点儿,差别也不会那么大。
    如果“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军将”,那就不是三军的将领都会被擒,而是上军的将领有可能为敌人所擒。这是“五十里而争利”,前面的“百里而争利”是最严重的,到处都是弱点,有的快,有的慢,连将领都会被敌人所擒,真正能够赶到前线的兵力只有十分之一。如果是五十里,大概不会损失那么大,“其法半至”,有二分之一的部队会到达交战点,但另外一半还是赶不上,还不是全部的实力。当然,比起前面只有十分之一来说,二分之一算是好的了。“三十里而争利”,如果只有三十里要去争利,“则三分之二至”,三分之二的部队都可以赶到,参加战斗。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部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这是一定的了,后勤跟不上,要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得手,马上就会缺粮,饿肚子了,没有辎重,就得等着给人家消灭,战场上要用的消耗品,因为为了要求速度都不能带,后续一定乏力,那就准备被敌人吃掉。可是一旦把这些东西都带去,速度就不会快,这就是两难,所以军争之难可想而知。还有,到任何一个地方,一定要了解那个地方复杂的局势,多方势力的意图是友善,还是不友善,尤其春秋战国时代,交战不只是两个国家,旁边还有很多虎视眈眈的势力,所以一定要懂得在军事领域内,至少要知道外交常识。到了人家的势力范围内,或者离人家的势力范围很近,一定要了解主人的想法,这就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豫”即预,到那种好多势力交汇的地方,要了解每一个地方的意图,你就得去拜码头,要展开外交攻势,至少让对方作壁上观,保持中立。一定要知道当地的人在想什么,就是“诸侯之谋者”,才能预先在我有军事行动的时候展开交往,孤立敌人,至少让其不插手帮敌人。这就是外交战发挥作用,是伐谋伐交,而不是伐兵,就是《易经》中师卦(さ)、比卦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军事、外交绝对不可分。换句话说,这些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要预谋,如果“不知诸侯之谋者”,那就“不能豫交”,所以不能临时抱佛脚,平常就要有交谊、默契,先打招呼,先送礼,让其别插手。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这是当然,尤其以前冷兵器时代,以陆战为主,一定要了解地形、地物,山林不好走,险阻不好走,要命的沼泽更不好走,美军打越战就是吃尽沼泽的苦头。既然是军争,绝对有行军的问题,这一路上不会平安,会经过一些什么地方,就要做好准备,在计算速度的时候,要考虑过这些地形方面的因素,不然一定会拖慢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乡导”就是向导,这就是屯卦(に)的第三爻“即鹿无虞”的“虞”,虞是山林的守官,懂得山林地势地貌,如果不用这些向导,人生地不熟,怎能得地利?
    举了这么多例子,最后下结论了:“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兵以诈立”这个命题被孙子堂而皇之提出来,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这跟春秋前期乃至三代完全不同,为了求胜,把脸拉下来,要诱敌,就得耍诈,没有诚信可言。兵法就是建立在诈的基础上,虚虚实实,不让人知。“以利动”,所有的动是因为我判断对我有利,也可以用利去引诱敌人,如果不是为利而动,这不合乎兵法的要求。“以分合为变者也”,我们在常规中要求变化,就是部队的分跟合,讲起来很简单,奇正相生,奇正也是分出来的,怎么调度?就是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头,而没有任何变化。变化就是分跟合。可见,兵法建立在耍诈的基础上,没有诚信可言,动是基于利的目的,都非常强调实用性,没有那种假仁假义的包袱,讲实效,求变化。不变化,怎么能够得到利,怎么能够诈得过人家呢?懂得分分合合,就有种种的变化运用,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分合为变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分有各种分法,就产生了无穷的变化,下面就是很有名的“风林火山”,这四个字影响到日本战国时期的武田信玄,他把它变成旗号,就受兵法东传的影响。从“形”“势”到“虚实”,“虚实”直接接着“军争”,要想求速度,实力就比较虚。要坚固实力,速度就嫌慢,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呢?“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提过,孙武其实有六句话,武田信玄的“风林火山”这个旗号上只打了四句,半吊子,学了三分之二,最后还是难免战败。
    “其疾如风”,军队行动迅速时,速度快起来就像风。风很厉害,一旦取得主动,就能够变化无方,可以快到无形。“其徐如林”,行动舒缓时就像严整安静的树林,那种震慑人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徐”跟“疾”刚好相反,一个是形容快,快打、快攻、快节奏,一个是形容稳重、舒缓,可是部伍森严,很严整,没有任何弱点。
    “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攻击敌人时就像燎原的烈火,按兵不动时就像巍然屹立的山岳。“不动如山”大家都听过,说明有定力,南宋时,金兵形容岳飞的部队,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不动时,如山一样有定力,但是动的时候吓死你,很奔放,很流畅,像大火燎原,一下子就蹿烧起来了。这里的“侵掠”,不是掠夺人家的资源,而是指部队行动,如火燃烧的速度,可以打击一片。军事行动要快可以快,要慢可以慢,动静自如,节奏就像《易经》中的震卦(せ)和艮卦(み),震极转艮、艮极转震,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都是为了因应需要,可以变成完全不同的风貌。行动起来“侵掠如火”,镇定起来“不动如山”,这就是军队以分合为变的控制。
    “难知如阴”,隐蔽起来就像阴天看不见日月星辰。因为有这么多的特点,作为敌方就很难搞清楚,对敌人来讲,我方完全是一个谜,就像阴霾天气一样不透明,阴阳不测,完全搞不清楚我方下一步要做什么,是“疾如风”还是“徐如林”?是“掠如火”还是“不动如山”?敌人不知道,所以“难知如阴”。
    “动如雷震”,还不知道下一步时,一个急剧的行动就出来了,行动时挟雷霆万钧之势,“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夬卦(め)的积水变成震卦,是无法预测的,其节奏和动向,说翻脸就翻脸,说行动就行动,说收兵就收兵,突然一下就不见了,这才难斗。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武田信玄就是少了“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这最后的关键,只取了三分之二,最关键的没有,焉能不败?
    下面的也是《军争篇》有争议的一部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最后是结论:“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其实,讲到这里就等于讲完了,前面就讲“迂直之计”,如何使曲线绕道的作用变成像直线一样快速,谁能够掌握“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就能够胜。“此军争之法也”,等于是全章的结论了。好,我们先回头讲“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这十二个字。
    “悬权而动”,指要讲权变,要看对象、环境,因时因地制宜,“兵因敌而制胜”,采取行动前,要“悬权”,“悬”就是还没有决定,看权衡的重心在哪一方,怎样做会比较好,一定要考虑再考虑,有时候还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换句话说,心中一定有标准,就像秤砣一样。前面那八个字也是非常积极的,有争议的就是那八个字。“掠乡”好懂,大兵已经侵入敌境,不能只在都市打巷战,也要下乡,那里还有很多资源要去掠夺,因为要“因粮于敌”,要从敌人那里取得战地的补给,像粮食的获得就要下乡。抗日战争的时候,日军虽说是百万大军到了中华大地,可是幅员太广,真正做到绝对控制的就是几个大城市,也不敢下乡,因为乡下有游击队的打击,有老百姓互相掩护,为了免除隐患,就得进行所谓的扫荡,也就是清乡。乡常常是腹地,城只是一个集散地,城只是点,点跟点之间就有线,交通线、补给线,线跟线之间还有面,所以乡是很重要的,不能小看,所有的军事行动,甚至生意上的行动,都要懂得掠夺,敌人有很多的资源,可以转为我用,一定要“扫荡”。不要只待在几个点上,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就是熟读兵法,国民党军队就控制几个大城市,而共产党的军队则以乡村为据点,逐步壮大势力,最后实现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布局。另外,之所以要掠乡,因为间谍有时候从乡里来的,乡间(因间)即是。
    “廓地”是扩大有效的占领区,扩大有效的市场,不能只限于几个点,要扩充由点而线而面而体,一定要把影响力扩散出去。廓地的目的是要“分利”,掠乡的目的是要“分众”,分众是什么意思呢?历代的一些研究者,因为《孙子兵法》常常是有时候搞不清楚是讲我方还是讲敌方,从《始计篇》就是这样,所以就会滋生出不同的解释。一般的解释“掠乡分众”,就是军队占领人家的都市之后,还要下乡掠夺,再去寻求补给,把部队要分出一支部队乡下去,就是“分众”。“掠乡”是为了要利,可是不能全部都去,要守住城市,就派出一支特遣队去掠乡,这种解释好像很合理、很自然,掠取次要的目标,扩大控制力,把敌人的利转为已用,当然要分利。而另外的人看法则是,“分利”当然要分到我方,而“分众”则是要把敌人的兵力分散,我方骚扰他的后方去掠乡,他就得去分兵支援后方,这样能够正面跟我为敌的就少了很多,我是主动的,敌人要防范,就陷于被动,我方这样的行动就可以降低面临的压力。也就是说,“分众”是分敌人的众,因为敌人太多,我想办法让他疲于奔命,这里也烧一把火,那里也烧一把火,“掠乡”就是纯粹的骚扰行动,“攻其必救”。这种解释当然也通,因为讲到了兵力的集中法则,要集中在一个相对点去打敌人的一部分,以十击其一,古今兵法、中外兵法,都讲到集中原则很重要,实力不要分散,集中的时候就集中攻人家一个点,那个点是人家“备多力分”的点。这种解释还认为,如果说“掠乡分众”是把我们的兵力分成几拨,破坏了兵力集中运用的法则。这种说法是不是完全合理,还得留待我们自己去想。但是,大致来讲,不出这几个意思。前者是考虑城乡之间的问题,攻城是打下敌人的军事基础,而下乡是为了解决补给的问题,还有后方、前方的问题。这些动作要做的话,就得分一部分兵力,至于要分多少去,则是“悬权而动”,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行动,一切随机应变,所以将领的权变要很合宜,掌握这个原则,决定最佳的分合为变方式,取得最好的利益,在敌人境内也是一样,不要只顾一个点,要把点、线、面盘活,兵力的调度才会灵活。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大军对垒,为了争取最佳的战略时机,有突袭队、别动队,还有那种绕弯的、骚扰掠乡的,那也是迂。但是不管直线、曲线,一定有心中必争的目标,走直线也好,走曲线也好,就是要把它完成。如果光走直线,可能有些东西就要不到,光走曲线也不行,只有奇正相生,“曲成万物而不遗”,就像泰卦(け)第二爻“不遐遗”,离我再远的东西,也可以掌控它,就像在我手掌心一样,一个都不落。我要的全部都得到手,用直线、用曲线、用奇、用正、用诈,都可以,只要能用最小的成本、最小的牺牲达到最高的收益就好,至于其他的分合为变,调度兵力,就看将才了,要是做不到,那就是“酱菜”。这就是军争之法。
    统一号令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军政》是一部书,现在已经失传,是一部关于军事管理的书。怎么管理呢?就跟我们前面讲的《势篇》一样,要用金鼓、旌旗来管理,鸣金收兵,击鼓进军,用声音,用视听,才能“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因为距离远,听不见号令,所以要鸣金击鼓。鸣金是敲锣,敲锣就要收兵,曰鸣金收兵,击鼓就得进军,金鼓决定士兵的进退。还有就是视觉,那种听不到金鼓的地方,就得靠大旗来指挥进退,以旗号为令。“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晚上打旌旗看不见,白天才可以,晚上的时候就要听声音,万籁俱寂的时候,听金鼓决定进退,这就是《势篇》讲的“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一”就是动词,统一大家的意志,统一大家的行动,统一大家的耳目视听,就用金鼓、旌旗来号令。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里讲的是《孙子兵法》的运用,老百姓都听调度,一个号令一个动作,勇敢的人不会独自前进,胆小的人也不会私自退缩,这是面对众多的人的号令之法。为什么能“斗众如斗寡”,就是因为大家都听号令行事,特别勇敢的,没进之前不可以贪功,一个人往前冲。不听命令,那是照样要杀头的。我没有让你进,怎么往前进呢?同时,大家都得同进退,胆小的不可以溜号,所以任何大部队组织在战斗行动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一民之耳目”的旗号统一指挥。军中只听号令,大家都得听命行事,决定进退。“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夜间金鼓、白天旌旗,都是为了适应士卒的视听的。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可以挫伤三军的士气,可以动摇将军的决心。“三军可夺气”,《论语》也说三军可夺帅,但是匹夫不可夺其志,人的志向不可动摇。坚定就可以以小博大,“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我们要是掌握到一些要点,打到其要害,可以让三军气为之夺,再强都没有办法用上。可见,“三军可夺气”,就看你怎么夺他的气。“将军可夺心”,对方的主将也有人情、人心,例如说我们把他小太太绑来,他马上就夺心,这也是“攻其必救”“夺其所爱则听矣”。将军心为之夺,三军气之为夺,那还打什么,所以要掌握要点,怎么夺心、夺气,这是心战。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这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人有时候就是一股气,气盛了,人家比你强,也不敢惹你,气虚了,谁都可以骑在你头上。“朝气”,早上起来总是朝气蓬勃,等到天越来越热,太阳越来越高,就是“昼气惰”,气就衰下来了,如果没有在朝气锐的时候发挥战力,意志就得打折扣,昼气就惰了。像现在大暑的天气,中午的太阳,出门的人真是惰,啥也不想干,一过了中午,肚子再一吃饱,就有点昏昏入睡。“昼气惰”,就是常人也受这个影响,何况是大部队呢?所以要选择决战的时机。“暮气归”,到了晚上,都想着要回家了,还打什么呢?暮气沉沉,朝气蓬勃,这完全是真实的日常生活。“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孟子也讲要善用平旦之气,人在那个时候脑袋比较清醒。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敌锐气,趁其士气低落衰竭时就发起攻击,这才是争取掌握士气的方法。
    然后就是“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前面是治气,要善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气最锐的时候,在他气最盛的时候,就躲他一躲,他不可能永远士气高昂,等其高潮下来了,“击其惰归”,就像切菜一样。这就是气也可以操纵管理,哪怕敌人成千上万,都可以从气上下功夫。“以治待乱”,我方管理得非常好,敌人管理得非常糟糕,以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静待哗”,我方很安静,对方喧哗不堪,用镇定沉着来对抗敌人的躁动喧哗。“此治心者也”,这是心战,是掌握军心最好的方法。《易经》中循序渐进的渐卦(で),通常会赢过躁动的归妹卦(だ)。渐卦安静沉着,分阶段抓重点,循序渐进,归妹卦冲动不计后果,孤注一掷,结果是“征凶,无攸利”。老子也说“静为躁君”,两军相对,沉着安静的称雄,浮躁的只能称臣,“以静待哗”,就是很冷静的方式。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离目标近,就免于奔波之苦,战力不会折损,人家千里跑过来,脚还没有站稳,我们就可以把他打垮,以逸待劳也是如此,“以饱待饥”,我们吃得饱饱的,敌人还没生火造饭,这就是“治力者也”,正确掌握军力的方法。体力是军队战力的前提,部队在体力上占上风,在斗志、在心力、在气势上,才有更多的机会占上风。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邀就是邀请,“陈”即阵,也就是说不要硬碰硬,在对方很强的时候,不要去打他,不要主动邀请对方决战。人家在堂堂之阵的时候,最好不要惹他。等他气势、战力变弱了再说,“此治变者也”,这是正确掌握随机应变的方法。
    以上这些都是属于战场上的判断,将领需要考量,这些都是变数,都是基本功,需要临机应变。
    对阵八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穷寇莫追”,大家都听说过,就是由这里的“穷寇勿迫”演变而来。敌人急着要逃命,他会拼命,困兽犹斗,不要去追他,还不如留下一个缺口让他逃掉算了。“围师必阙”,就如比卦(な)第五爻的“王用三驱”,要网开一面,留一个缺口让野兽逃亡,它就不会拼命,要是四面堵上,其战力倍增。如果完全不给人家留余地,他就会跟你拼命,所以何必制造这么可怕的像野兽一样的敌人呢?既然把人家包围了,已经取得战场优势,一定要留一个缺口给残敌,留一个缺口,他就不会拼命,等他跑掉后,再在其他地方设伏收拾他,绝对不要制造出一个四面围堵、逼他拼命的局面出来。一旦“王用三驱”,不跟你拼命,连滚带爬跑掉了,最后就是第六爻的“比之无首,凶”,在这里收拾他。还有解卦(そ)《大象传》也说“赦过宥罪”,第五爻“君子维有解,有孚于小人”,不要为难小人,第六爻“公用射凖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杀招就在这里等着。前面放宽,结果敌人松懈,正好收拾。正是因为“围师必阙”,可能后面有杀招,让敌人松懈,放他一条生路,这条生路就导引到下一个阶段的死路,所以到了《九地篇》的时候,敌人一旦识破这个,就自己将缺口堵上继续拼命以免上当,所谓“围地吾将塞其阙”。这就是攻防,通通可以反过来想,“围师必阙”有时是一个陷阱。
    “归师勿遏”,要逃回家的部队,无心恋战,不要挡他,一旦挡他,就变成墙壁承受他的冲击。所以这后面的三句话几乎是一个意思,但是并不代表没有下一招。等他气散了,时过境迁,暗杀都可以。以前改朝换代的时候,夏朝灭亡了,商朝还给他们的皇族一块封地,不必称臣,就在那里祭祀祖先,那个地方就叫杞国,在周朝还是合法的封地,而商朝灭亡,周朝给的封地就在宋,这些朝代都没把前代斩尽杀绝,其实就是为了安抚前朝人的人心,时过境迁,很多人就忘了,然后就会发现突然有一天那些前朝的遗老遗少意外死亡,就算是这样,也不会引人注意了。这都是“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故示宽缓,后面则是惨烈的结局。摆出“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的样子,只是为了麻痹当事人而已。
    “饵兵勿食”,人家给你一个诱饵,不要吞下去。细看那个饵,后面有钩,钩后面有线,线后面有竿,竿后面有一个老渔翁,老渔翁后面有一个老太太,老太太旁边还有一个情夫。人家的利诱,吃掉就会被卡住。敌人牺牲小部队,诱使大部队出来,这样的饵不要吃。
    “锐卒勿攻”,如果敌人是很强的部队,不要硬碰硬。“佯北勿从”,假装败北,假装输,就像关云长的拖刀计一样,不要追他,因为前面有埋伏,不要跟随。“高陵勿向”,人家占据制高点,还去强行进攻,就像登陆战一样,这样会牺牲惨重。高陵如同攻坚,不要从低处往高处攻,要尽量避免,因为人家占地势的优,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少量的人就可以卡死你。“背丘勿逆”,“逆”是迎接的意思,敌人后面有靠山,千万不要打他,他可能很弱,但后面的靠山很强,而且人一旦后面有靠山,心里就有依托,不会有任何人会从后面打他,你要打击任何人,还要看他是谁的人,他后面是不是有非常坚强的靠山。要是迎战,你就得撞墙。很多人背水一战,心里就觉得比较坚实,后面不怕有问题。我们中国人在风水设计上,都讲究后面要有靠山,就是觉得心安。
    另外,“穷寇勿迫”也不是固定的,不是大仁大义,而是在这个时候不适合完全消灭敌人,可是等到敌人气散了,越跑越累,就可以赶尽杀绝。但是毛泽东的兵法就不是如此,他是一个很有创意、不拘陈规的军事家,大家都讲穷寇莫追,他却说“宜将剩勇追残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钓誉有什么用,楚霸王到手的江山因为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把刘邦放走了,最后乌江自刎。所以不要沽名钓誉,要求实惠,该狠就要狠,现在已经把他打败了,也要追击到底,只要有余勇可鼓,那就追残寇,让敌人绝对没有办法喘息,永远没有复苏的机会,这也是“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