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共产国际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研究述评
二 共产国际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研究的意义
三 共产国际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研究的内容
四 共产国际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研究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所指时期
(二)“共产国际”在书中指代的范围
第一章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范式
一 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二 巴黎公社革命的尝试
三 俄国十月革命的验证
第二章 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
一 共产国际的成立
二 共产国际的历史使命
三 苏俄对华的政策
四 共产国际代表来华
五 “走俄国人的路”
第三章 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模式在中国的实践
一 共产国际与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
二 共产国际积极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三 共产国际支持下的北伐
四 中共在革命实践中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及经验教训
(一)农民问题
(二)武装斗争
(三)革命根据地
第四章 共产国际在大革命失败后对中共的指导
一 八七会议的总方针
二 罗米纳兹的“不断革命”论
三 中共“左”倾盲动主义
四 秋收起义失败后的选择
五 共产国际代表关于中共在农村进行革命的报告
六 斯大林和中共六大的指导方针
第五章 共产国际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
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二共产国际关注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
第六章 共产国际指导中共策略发生转变上的反复
一 共产国际愈益重视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二 共产国际反右倾斗争
三 李立三的“会师武汉、饮马长江”
四 1930年共产国际的十月来信
五 是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最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吗?
六 共产国际的“农村中心”政策
(一)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
(二)对农村革命根据地政策上的支持
(三)力图加强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联络
七 王明的《两条路线》
八 共产国际重提攻占中心城市
九 赣南会议批判游击主义
十 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支持
第七章 共产国际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式形成的影响
一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 遵义会议的召开
三 《共产国际》杂志刊登介绍毛泽东的文章
四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式形成
第八章 共产国际影响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继续发展
一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二 共产国际七大的方针
三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四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抗战的基本方针
五 王明忠实执行“斯大林同志的意见”
六 中共坚持走抗日战争新形势下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七 共产国际肯定中共的政治路线并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
八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中走向成熟
九 共产国际的解散
第九章 联共(布)、斯大林对“二战”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态度
一 “二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双重性
二 斯大林敦促中共赴重庆和谈
三 苏联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两面政策
四 中共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五 继续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
(二)巩固新老解放区
(三)军事上的战略防御和进攻
六 联共(布)对中共解放战争的有限度支持
(一)声援中共,批评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二)与东北解放区进行贸易往来
七 三大战役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成功运用
(一)把握战略决战时机,作出正确战略部署,制定正确战略战术方针
(二)实行人民战争
(三)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和国统区人民民主力量的支持配合
八 斯大林与“划江而治”之由来
(一)斯大林与毛泽东往来电报之分析
(二)“划江而治”之源起
(三)不能排除斯大林有“划江而治”的想法
结语
一 共产国际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推动了中国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选择
(二)对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给予了重视和引导
(三)支持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并保护了毛泽东
(四)肯定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政治路线并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
(五)联共(布)对中共在东北进行了有限度的支持
二 共产国际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形成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在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上的右倾
(二)根深蒂固的“城市中心论”思想使共产国际“农村中心”政策很不稳定,是导致中共连续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根源
(三)从维护苏联自身安全利益出发的双重对华政策和固有的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思想
三 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重要现实启示
(一)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离不开共产国际的支持
(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出来并坚持发展走向胜利的
(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