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课本里的苏轼/跟着语文课本长知识
ISBN:9787570207305
作者:作者:王双启|责编:杨阳
定价:¥32.0
出版社:长江文艺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128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眉山三苏
  乐善好施的苏序与游侠尚义的苏涣
  浪子回头,求官不顺
  两个儿子的名字大有讲究哦
  “小苏”是个好弟弟
  “三苏”齐名文坛
求学立志
  幼年的苏轼,已显露“天分”
  老师和父亲都折服了
  自然和社会,也是好老师
  最怕天才也勤奋,有大志
名动京师
  千里出川,难忘渑池
  复试和殿试:欧阳修和皇帝都成了他的粉丝
  在鲜花和掌声中,他没有晕头
西湖筑堤
  策论中,已透露出他对“改革”的态度
  重返汴京,新法如火如荼地在推行
  厌倦官场险恶,自请外任杭州
  他的诗,让西湖留名
  治理民生也有声有色
  治理西湖,惠泽万民
徐州抗洪
  在密州,为民请命
  《密州出猎》,开豪放之风
  《风调歌头》,为豪放注入了自己的特色
  徐州抗洪,身先士卒
  乡风民俗,尽现笔底
乌台诗案
  他在湖州,发了几句牢骚
  罗织罪名的小人,已经在来抓捕他的路上
  那些让他获罪的诗文
  一场虚惊后,他被贬黄州
畅游赤壁
  初到黄州,又惊又惧
  向佛老寻求精神安慰
  黄州绽放:《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州绽放:前后《赤壁赋》
  书法瑰宝:《黄州寒食诗帖》
躬耕东坡
  垦荒种地在东坡
  “东坡草堂”落成
  和陶渊明做朋友
翰林学士
  途经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
  金陵:苏王之会
  神宗驾崩,苏轼被召回京
  一肚皮不合时宜
  再请外任,又见杭州
  在京城和外任地间来来回回
海角天涯
  哲宗亲政,旧党不会有好日子了
  被贬惠州,他依旧快乐
  再贬,去海角天涯吧
  海南的生活日常
  与海南人民打成一片
  他是海南的文化播种机
  渡海北归
  病逝常州

精彩页/试读片段

    眉山三苏
    眉山县城,古时候叫做眉州,地处四川南部、岷江西岸,是一个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厚的好地方。眉山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九百多年以前那里曾出了父子兄弟三位著名的文人——“三苏”。父亲苏洵称“老苏”,哥哥苏轼称“大苏”,弟弟苏辙称“小苏”。其中以苏轼最为名声显赫。当时流传着两句歌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意思是说,三位姓苏的文人把眉州的山川灵秀之气全都占用了去,致使那里的草木都生长不出来了。这歌谣当然不是实情,它是人们用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对三苏的才学所表示的由衷赞叹。
    苏氏,是眉山的一个较大的姓族,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唐初的诗人苏味道。苏味道做过宰相,后被贬为眉州刺史,“眉山三苏”就是他的后裔。
    乐善好施的苏序与游侠尚义的苏涣
    苏轼的祖父苏序,是眉山乡里间颇有声望的人物。他年轻时乐善好施,常常丰年贮粟,荒年赈济邻里;晚年时候,经常作诗自娱。他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教子有方,以至于几个儿子都成名,此事曾誉满乡里。他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长子曾中乡举,次子进士及第,幼子成古文大家。
    苏轼的二伯父苏涣(唐朝有一位颇为奇特的、游侠尚义的诗人也叫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考中进士。一人及第,乡里同荣,他回家的时候,“乡人皆喜之,迎者百里不绝”,“观者塞途”。后来,大文章家曾巩曾为苏序作“墓志铭”,文中提到教子成名之事,写道:“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多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充分肯定了苏涣及第一事在眉山产生的倡导文风的作用。苏涣曾做凤翔宝鸡(今陕西宝鸡)主簿等地方官,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好名声,被称颂为颇有汉代古风的循良之吏。
    浪子回头,求官不顺
    苏轼的父亲苏洵,少年时代就“智辩过人”,但他“游荡不学”,所以在科举考试上并不顺利,到了27岁,“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始大发奋”,研读诸子、史传。七八年后,经常觉得“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于是纵横议论发而为文章,完成了《几策》《衡论》等著作。48岁时,由张方平和雷简夫两位在四川做官的知名之士推荐,苏洵带领两个儿子一同出川进京,一来是送儿子应进士考试,二来也为自己找一找出路。到京之后,把荐书和著作呈给欧阳修和韩琦,大得称赏。当时欧阳修是翰林学士(掌管制诰诏令,是皇帝倚重的高级文官),韩琦是宰相,他们的赞许当然很有影响,于是,没有功名官职的“布衣”之士苏洵,一时之间就“名动京师”了。至此,苏洵20年的发愤苦学才算得到了收获。
    欧阳修德高望重,在北宋文坛上居于盟主地位,又任“知贡举”(掌管科举考试与推荐人才)的官职,很能识拔人才。他一方面写信回复张方平,感谢他“所荐得人”,一方面把苏洵的文章著作献于朝廷,同时作了一篇《荐布衣苏洵状》,请求皇帝任用苏洵。其中写道:“眉州布衣苏洵,履(lǚ)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这几句话里,包含着“蓄道德能文章”“先器识后文艺”“学以致用”等内容,是对苏洵的高度赞赏和大力推荐。可是,因朝廷并非求贤若渴,再加上事务方面的耽搁,过了四年,才赏给了苏洵一个九品小官——试秘书省校书郎(试用的掌管文卷的小官)。接受这个职务,苏洵是经过了一番踌躇的,因为这与翰林学士的推荐并不符合,也与自己的期望相距太远。他在给韩琦的信中说:“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宰相,指韩琦)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复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呼!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rǒng)耶?”是因为多了一个苏洵,天下的官吏就变得又多又滥了吗?第二年即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因为朝廷派下来一个编纂(zuǎn)礼书的差事,让苏洵参与,这才给他略加提升,安排了“霸州文安县主簿”的官衔,食其禄而不视其事。此时苏洵已经53岁,直到他58岁死去,没有再升官。
    ……
    P1-4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