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苏伊士运河战争(中东火药桶一触即发英法美苏列强PK)/战争特典
ISBN:9787224132182
作者:作者:刘萌|总主编:宋毅
定价:¥68.0
出版社:陕西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平装
页数:281页
商品详情
目录

第一章  苏伊士运河——大英帝国的命运锁匙
  01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02  危机的始末
第二章  针锋相对——交战双方的战斗力、组织和领导
  01  英国
  02  法国
  03  以色列
  04  埃及
第三章  一个“国际阴谋”的诞生
  01  从绥靖到磨刀霍霍
  02  英军作战计划的发展:“火枪手行动”的起源和概念
  03  替换“火枪手”——一份新的作战计划
  04  以色列的计划——“卡代什行动”
  05  塞夫勒的合谋
第四章  黄沙、海水与火焰
  01  西奈半岛的战斗
  02  突破“刺猬阵地”——以军席卷阿布奥格拉
  03  拉法和沙姆沙伊赫的陷落
  04  埃及和法国面临的困境
  05  联军的地面进攻
第五章  最后的赛跑
  01  蹩脚的指挥导致联军在塞得港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02  “百夫长”坦克突向坎塔拉并建立了最后阵地
  03  “联合国紧急部队”进入运河区和西奈半岛
  04  大英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六章  没有终结的战争
  01  以色列因何而胜?埃及因何而败?
  02  没有终结的战争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参考书目

精彩页/试读片段

    01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与尼罗河一样,全长120公里,由沙砾、尼罗河冲击土构成的苏伊士地峡,从最早的文明时代开始,就被认为是大自然馈赠给埃及的礼物。从古至今,苏伊士地峡一向被视作东方与西方的主要分界线之一:地中海以及与之毗邻的大西洋和欧洲属于西方;另一侧的红海以及与之毗邻的印度洋,乃至印度洋以东的太平洋和亚洲则被视为东方。早在4000年前,埃及中王国时代雄心勃勃的法老——塞索斯特利斯曾试图完成一项伟业,开凿一条连接红海与尼罗河支流佩罗锡克河的人工运河(这条“法老运河”开工仪式的画面,至今仍保留在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正面的墙壁上),将埃及在东非获得的财富(如黄金、象牙、香料等)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尼罗河三角洲。但是到了公元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运河计划已经被完全废弃,一直到公元前500年,这项工程才由征服埃及的波斯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完成。而后,这条运河在公元前250年左右被托勒密二世控制,之后被不断重建和改造,最终于公元8世纪被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曼苏尔所废弃。不过,这是古代的苏伊士运河,跟本书将要讲述的、在1956年引发战争的这条苏伊士运河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16至18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过去被分隔开的东方和西方由远洋航路重新连接为一个整体。但从欧洲乘船前往亚洲依旧要冒很大的风险,航海家们需要首先沿着东非海岸南下,绕过南端的好望角,随后躲过活跃于马达加斯加岛周边的海盗,再穿过缺乏补给点的印度洋中部,才有可能抵达印度、东印度群岛和中国。尽管蒸汽机技术改善了航行条件,但往返欧亚远途航行的高昂时间成本对商业航运依然有负面影响,这成为人们寻求捷径,在苏伊士地峡开凿运河的动力。而且在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势力正在衰退,意大利沿海城市和伊比利亚半岛、荷兰都已经在竞争中退场,真正有实力争夺印度与东南亚贸易利益的只剩下英国和法国。作为殖民扩张事业的基础,重开这条横穿近东,尤其是埃及地区,进而通过地中海直达欧洲的海运航线,便成为这两个大国建立海洋霸权,最终压制对手的关键。时任法国驻埃及总领事的查尔斯·马加利翁在致函法国革命执政府外交部部长塔列朗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它将掐断大英帝国的印度输血管……一条复兴的苏伊士水路航线,其影响力堪比好望角航路开通后对于热那亚、威尼斯的毁灭性打击……法国如果能在开罗拥有主权,其后果就堪比一个欧洲国家当下占据了好望角”。
    由此可见,在近代,最早提出开凿苏伊士运河的人是法国统治者拿破仑也就不足为奇了。1798年4月12日,拿破仑远征军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登陆。在随军工程师、科学家与历史、考古学者的队伍中,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J.M.勒皮尔。他率领勘测队辛勤考察三个月后,提出了一个恢复“法老运河”,并将其延伸至地中海的大胆施工方案。他自信地估算:这项工程只需要1.5万名劳动力,150万英镑预算即可完成。然而就在当年8月,布吕埃斯将军指挥的法国远征舰队在尼罗河口的阿布基尔湾被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全歼,从而断绝了3万法国远征军与本土的联系。1799年2月,即将远征叙利亚的拿破仑曾对勒皮尔说:“你的计划确实无与伦比,可惜除非确保整个埃及的安全,并摧毁英国人在地中海上的势力,否则它就绝无实施的可能。”8月,拿破仑抛弃了他的远征军,独自登上“缪伊朗”号三桅巡洋舰秘密返回法国,以巩固自己的政权。法兰西东方帝国和这条当时只存在于蓝图上的运河的命运就此被确定:1802年,英法两国签订了《亚眠条约》,正式终结了拿破仑在埃及寻求领土的野心。
    此后,再次将苏伊士运河修建方案提上议事日程的是中东的“彼得大帝”穆罕默德·阿里。他利用拿破仑远征失败后埃及的权力真空期,迫使奥斯曼帝国于1805年承认自己为埃及总督。他无疑是阿拉伯世界中第一批认识到必须推行西方式的大规模改革,才能使自己国家免遭西方控制的统治者。通过取消早已不合时宜的包税制,阿里将税收纳入自己的控制,用出口农产品所得的盈余购置欧洲出产的机器,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并试图发行公债来大规模兴修水利、建设道路,进而解决就业问题。担任亚历山大港改造和尼罗河堤坝修建工程师的法国人加莱斯与门格尔·贝伊在经过详细测量后,正式提出将红海和地中海用一条商用水道连通的方案。然而,阿里的改革计划最终却被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用经济制裁和炮舰外交手段扼杀。首相本人的说法是:“英国更希望一个软弱而依附的土耳其苏丹,而非一个野心勃勃的阿拉伯国王盘踞在英国通往印度的必经之路上。”1839年,借口埃及出兵叙利亚,英国地中海舰队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和奥地利、英国海军陆战队运抵叙利亚,开始对埃及沿海军事设施和城镇狂轰滥炸,阿里被迫接受了1838年英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商业条约以及裁军两项条件,以换取埃及统治者的身份。目睹自己改革成果灰飞烟灭的阿里自此和前任一样,深居宫中,不理朝政,任凭英法领事和投机商人、冒险家掠夺埃及的财富,再也无心组织实施一项由外国顾问所提出的浩大工程了。
    P3-6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