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上海图书公司! 登录
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精)
ISBN:9787556103867
作者:作者:(美)玛丽·加布里埃尔|译者:朱艳辉
定价:¥128.0
出版社:湖南人民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次印刷
开本:4 精装
页数:645页
商品详情
目录

序幕:1851年,伦敦
第一部分 马克思和男爵的女儿
  1.私定终身
  2.学术与诗歌里的大学时光
  3.24岁的《莱茵报》主编
  4. 在克罗茨纳赫终成眷属
第二部分 流亡的一家
  5.巴黎的激情岁月
  6.爱情的纽带
  7.初遇一生的守护者
  8.幸福的婚姻
  9.英国见闻
  10.新思想的孕育
  11.壮丽的事业
  12.《共产党宣言》的诞生
  13.燃起革命的火焰
  14.人民之春
  15.《新莱茵报》与新斗争
  16.笔杆子不得不服从枪杆子
  17.坚守堡垒
  18.梦碎巴黎
第三部分 流寓伦敦的家庭苦难
  19.伦敦新家
  20.小福克斯之死
  21.黄金时代的艰辛
  22.流亡者的指挥中心
  23.家庭生活的苦乐
  24.穆希之死
第四部分 贫病交困中携手前行
  25.分离的痛苦
  26.疾病缠身
  27.福格特事件
  28.荷兰之行
  29.死亡的阴影
第五部分 从《资本论》到公社
  30.流亡者的圣地
  31.拉法格之恋
  32.《资本论》问世
  33.劳拉的婚礼
  34.小燕妮登上舞台
  35.普法战争
  36.公社万岁
  37.姐妹被软禁
第六部分 马克思家庭的悲与欢
  38.小燕妮恋爱
  39.杜西的烦恼
  40.家庭转机
  41.外祖父的快乐
  42.燕妮离世
  43.两个女婿
  44.伟人陨落
第七部分 共同的革命事业
  45.杜西的幸与不幸
  46.艾威林的传言
  47.同床异梦
  48.工人运动风起云涌
  49.第二代革命者
  50.恩格斯的遗嘱
  51.“将军”逝世
  52.杜西走上绝路
  53.拉法格夫妇自杀
致谢
参考书目
注释

精彩页/试读片段

    从1693年起,马克思的家族有数人在特里尔担任拉比。其中就包括马克思的父亲这一边的乔舒亚·赫舍尔·利沃夫,他在1765年,即美国独立战争前几年、法国大革命二十几年前,便写出了宣扬民主的《答问:月亮的脸》。据说,当时,他声名显赫,犹太人世界做出任何重要决定,都要事先征求他的意见。卡尔的祖父迈尔·哈勒维死于1804年,最初名叫马克思·菜维,成为特里尔的拉比后,把姓氏改为马克思。马克思家族担任拉比的传统一直持续到马克思的孩童时代,他的叔叔赛米尔在特里尔担任高级拉比直至1827年,他的外公也曾在荷兰内梅亨担任拉比。随着社会不断变革,犹太人社区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拉比的职责不再局限于精神层面,开始成为犹太人事务的实际管理者。
    在法国人占领西普鲁士前后,基督徒一直把犹太人视为外人,看待他们的眼光总带着一丝怀疑、甚至敌意。但在1806年到1813年法国占领期间,犹太人获得了一丝平等对待。卡尔的父亲赫舍尔·马克思抓住机会接受法律培训,成为特里尔第一位犹太人律师,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还担任了当地律师协会的主席。他和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一样,思想上更加贴近法国人,而非普鲁士人。他对伏尔泰和卢梭耳熟能详,自然而然选择通过他们的视角来看待未来。他希望犹太人将来能够免受歧视,从事更多职业,甚至进入政府任职。但拿破仑战败后,普鲁士政府收回了之前授予犹太人的权利,并在1815年正式禁止犹太人担任公职。一年后,普鲁士政府又禁止犹太人从事法律行业。在普鲁士最西端的莱茵省,有三个人受到这一禁令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赫舍尔·马克思,他必须做出选择,是皈依基督教、继续从事律师这一职业,还是继续做犹太人。他选择了继续从事自己的职业。1817年.35岁的赫舍尔加入路德教会,改名亨利希·马克思。
    当时,亨利希刚刚与罕丽达·普雷斯堡结婚三年,罕丽达来自荷兰一个非常富有的犹太人家庭,没受过教育,也没什么文化。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并在一年后的1818年又生下一个儿子,起名卡尔。出于对父母的尊重,罕丽达直到他们在1824年去世后才皈依基督教,孩子们也一样。显然,他们的皈依,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基于实际需要:当时6岁的卡尔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犹太信仰,就上不了公学。
    可以说,年轻的卡尔是在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在他长大的城市,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他自己出身犹太家庭,而后加入了路德教会,父亲和导师表面上为普鲁士国王效力、遵守普鲁士政府压迫人的法律,暗地里却崇拜维护个人自由的法国哲学家,尤其是威斯特华伦,他崇拜更加激进的社会主义者。
    很多传记作家认为,马克思家和威斯特华伦家是邻居。卡尔出生那年,亨利希一家的确在距离威斯特华伦家只有几条街的地方居住过,但时间很短。1819年,他们在西蒙街买下一处小一些的房子,就在喧嚣的市场边上,距离庞大的罗马建筑尼格拉城门很近,这座黑色的巨石城门已经历经了16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威斯特华伦家位于小城南部的新街,离摩泽尔河较近,房子很高,窗户很是雅致,透过窗户,可以看见房子里的富足生活。
    两家人不仅住处离得较远,文化也千差万别。威斯特华伦家经常举办社交活动,可谓光芒四射。路德维希常在宴会上说到但丁、莎士比亚和荷马(他能随口吟诵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聊天时,随时会有拉丁文和法文从他嘴里冒出来,而且非常自然,一点也不显得突兀。他们用生动的绘画和诗作来招待宾客,餐桌铺设讲究,晚餐丰盛无比。主客尽欢到深夜,直至客人意犹未尽地高声谈笑着,坐上华丽的马车离开。
    马克思家则完全相反。1832年时,家中已经有了8个孩子,但还是非常安静。卡尔的父亲为人谨慎,闲暇时更喜欢阅读,而非高谈阔论。他母亲的德语带着浓重的荷兰腔,游离在特里尔的社交圈之外,似乎只关注家中的吃穿用度,根本不想扩大交际圈。他家里氛围不错,但谈不上特别令人愉悦,亨利希工作努力,家里又一贯节俭,一家人倒也吃喝不愁,还买下了两小片葡萄园,但绝算不上特别富足。虽然,马克思经常对父亲的建议置若罔闻,但很尊敬他。马克思的母亲虽然对孩子们都极为溺爱,但马克思从小与母亲的关系便有些紧张,他认为,似乎是母亲导致了家里的阴郁气氛。
    P12-13

最近浏览过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