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孔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人生地图
第二章 千秋学人
第三章 万世师表
第四章 文化寻根
第五章 学术钩玄
第六章 后世评说
后记
提问孟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孔门私淑
第二章 人性本善
第三章 乐育英才
第四章 民贵君轻
第五章 利义之争
第六章 浩然正气
第七章 岳岳亚圣
后记
提问荀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最为老师
第二章 天人相分
第三章 化性起伪
第四章 隆礼尚法
第五章 富国裕民
第六章 综汇百家
第七章 千秋荀学
后记
提问老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老氏家族
第二章 天下大道
第三章 绝圣弃智
第四章 无为而治
第五章 相生相成
第六章 太上老君
后记
提问庄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寂寞人生
第二章 物我为一
第三章 博大真人
第四章 逍遥大鹏
第五章 寄情寓言
第六章 千秋文脉
后记
提问孙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兵家渊源
第二章 战略巨子
第三章 不战而胜
第四章 兵者诡道
第五章 上智为间
第六章 万世兵经
后记
提问墨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以墨为道
第二章 兼爱天下
第三章 交利万民
第四章 强本节用
第五章 和平天使
第六章 墨学再生
后记
提问商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悲喜人生
第二章 矢志变法
第三章 农战为本
第四章 修政作壹
第五章 千秋功罪
后记
提问韩非子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孤愤著书
第二章 高扬君权
第三章 以法为本
第四章 处势操术
第五章 熔铸百家
第六章 战国新圣
后记
提问吕不韦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弃商从政
第二章 著述春秋
第三章 效法天地
第四章 孝治天下
第五章 兴王典礼
第六章 杂家之父
后记
一三问孔子
您对自己的“人生地图”作了极为清晰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人生地图”重彩浓墨的第一笔就是“十五而志于学”。对这个“学”字,人言人殊,先生的意见如何?
孔子:两干五百年来,对这句话的解释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朱熹认为:“古者十五而入大学,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朱子集注》)张居正则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志于学就是“志于圣贤大学之道”(《论语别裁》)。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则认为:“孔子十有五而始志于学,不过晚乎?”由此推断,“志于学”实质就是“志于道”。李泽厚则在《论语今读》中说,十五而志于学,就是“十五岁下决心学习”。
以上这些说法都有些道理,但都没有结合我幼年时的经历去考察。前面说了,我幼时“贫且贱”,虽说在与下层民众接触过程中学了不少知识、技能,被公认为“多能”的人、“知礼”的人。但是,因为家境的原因,十五岁之前我还没有系统地学过《诗》《书》《礼》《易》等书,而这些对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到十五岁时,我懂事了,就决心专心致志地学习这些中华原典了。到了晚年,我整理原典可以看作是“十五而志于学”的继续和必然结果。
一四问孔子
在您十五岁至三十岁之间,可记之事似乎不多。是的确无事可记呢,还是不想多所赘述?
孔子:也不能说是完全无事可记。比如,我十七岁时失去了母亲,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十九岁时我结了婚,第二年有了儿子伯鱼。在此期间,我还当过仓库管理员,当过会计,为人看管过牛羊,有人释此为“初仕”,显然是不准确的。我家境困顿,不寻点这样那样的事做做,生计如何解决?怎么可以称为“仕”呢?
这十多年间,应该说我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读书上了。“志于学”不会只是十五岁那年的事,尔后多年我都在苦读,真可谓十年寒窗。《论语》首篇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是我毕生学习的心得。如果十五岁至三十岁这段时间算是我对中华原典的“学”的话,尔后毕生就是“习”了。
除了闭门苦读外,我也一如既往地走实践中学习之途。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我二十七岁。大学问家郯子到鲁国讲学,我马上前往求教,他可是我学术上真正的启蒙之师。此期间我还向师襄学琴,这对我的影响也是至大至深的。我还学了射御之术,《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jue)相之圃,盖观者如堵。”表明我学得还不错。“学无常师”,主要指的是这段时间。(P14-15)